能动履职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检察机关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
编者按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司法机关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痛点难点,加强保护力度、提升履职水平,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屏障,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今天刊发一组稿件,展现司法机关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生动实践和成效亮点,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昊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集聚着3.2万余家纺织商户,被称为“国际纺都”。走在轻纺城,布料、窗帘、花边等各类纺织产品上有着形色各异的花样。
近些年,多家商户频繁被告上法庭,称他们卖的布料花型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要求承担侵权责任。
“这种花样满大街都有,凭什么就被人包版了?”
“再这么下去,让我们怎么做生意?”
……
商户们或不解或愤怒地议论。这是柯桥区人民检察院办结涉花样图案著作权诈骗案之前的情景。柯桥区检察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化履职,通过数字检察监督平台办理这批案件,维护了“纺都”的市场秩序,助推轻纺市场高质量发展。
《法治日报》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近两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部门办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像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这样成效明显的案件还有很多。最高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检察机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夯实了专业机构和人才基础,检察机关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质效得到明显提升,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服务创新发展维护市场秩序
在柯桥区检察院办理的花样图案著作权诈骗案中,自2008年起,浙江杭州美速版权代理有限公司经营者周某等人,非法诱导绍兴轻纺城部分经营户将他人创作的纺织花型图案交由该公司进行著作权登记,并委托该公司维权。
检察官走访调查时发现,被告上法庭的经营户有近千家。他们长期陷入著作权侵权纠纷苦不堪言,不仅输了官司赔了钱,还被禁止销售“侵权”花样,损失巨大。另有大量商户选择直接赔偿私了,每个“侵权”花样赔偿金额在5000元至3万元不等。这样的“维权”已经严重危害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大数据检索分析,检察机关发现涉嫌虚假诉讼案件62件,周某等人明知前来登记花样图案著作权的客户无实际著作权,仍帮助代理著作权登记,并假借维权之名,通过发律师函、提起诉讼等方式向相关经营户要求赔偿,诈骗金额累计340余万元。
2022年10月,柯桥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后,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主犯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同时对62起虚假诉讼案件启动监督程序,提出监督意见后法院均予以再审改判。
2022年7月,最高检专门印发方案,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检察机关对知识产权批量维权、权利滥用行为以及虚假诉讼行为等开展监督,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中涉嫌犯罪线索的移送,积极参与对恶意注册、囤积商标等突出问题的行业治理。
去年,检察机关加强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侵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犯罪,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激发技术创新活力。近两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220多人。
此外,北京、重庆检察机关加强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犯罪,助力老字号企业创新技术,提升品牌经营管理能力。
整合职能强化整体办案效果
2020年底,最高检组建知识产权检察部门,并在全国推进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统一履职。截至2022年底,最高检及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等29个省级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一体化履行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知识产权检察工作驶入发展“快车道”,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质效明显提升。
最高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共建协同保护机制,挂牌督办重大、有影响性案件。2022年,最高检会同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95起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推动案件办理,加强办案指导。
去年6月,经最高检抗诉、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再审,一起涉“蒙娜丽莎”商标争议的行政纠纷案历经10年终于落下帷幕。此案系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成立以来,首例提起抗诉并成功改判的行政诉讼监督案件,有力维护了商标注册秩序和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该案还促进统一了类似商品、近似商标认定等法律适用标准。
最高检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犯罪1.3万人,比2018年上升51.2%;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937件,是2018年的6.7倍。
知识产权检察履职过程需要加强综合保护,注重整体办案效果,要求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协调互补,统筹联动发力。
据了解,检察机关以职能整合为基础,要求检察官在办理涉知识产权案件中牢固树立综合履职的理念,开展“一案四查”,同步审查是否涉刑事犯罪、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公益诉讼线索,实现最优司法保护效果。
升级技术力量提高办案质效
面对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强化大数据建设、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成为“必答题”。
大数据助力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升级”,为监督办案的精准性、科学性打开新局面。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创设了打击整治销假销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充分利用12345市民投诉热线的海量数据,实现工作“向前一步”“打早打小”,完成消费者主动维权与检察机关能动履职的跨界合作。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线上线下多措并举,打造了秦创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数字平台。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检察院自主研发知识产权检察监督信息平台,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
鉴定意见是知识产权执法司法活动中的重要证据种类,在办案中尤其涉及疑难复杂案件时,专业技术事实认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2年11月,最高检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鉴定工作衔接的意见》,明确知识产权鉴定的定义、性质、具体领域、衔接机制等事项,完善知识产权鉴定工作体系,提升鉴定质量和公信力。
为了帮助在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技术类案件中查明事实,最高检推动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先行探索,建立技术调查官、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在办理疑难复杂技术类案件中已经有所运用,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检察机关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检察办案、提升能力水平和贡献检察智慧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效能,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难点问题,努力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以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现代化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