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检察官故事]仪征姚琳:小纪半月

24.09.2016  12:02

  今年7月,我被派往江苏省扬州市政法系统“两学一做”实践基地——江都区法院小纪法庭,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跨部门实践锻炼。

  记得第一天到达小纪法庭的时候,一楼大厅里依然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负责接待的小田告诉我:“殷庭长的合议庭还没有结束,我先带你去宿舍稍微休息一下。

  到了干警宿舍,我还没来得及把行李放下,就见保洁阿姨抱着被褥小跑着进来:“早上太阳好,我就把被子拿出去晒了晒。”她边说着边从被子后面好奇地探出头来,冲着我笑,她麻利地将被褥展开铺好,阳光的味道一下子弥漫了整个屋子,让我那丁点的陌生感也烟消云散了。

  直到午饭时间,我才看到干练短发,圆圆脸蛋的殷庭长,见了我赶忙说:“真不好意思,早上合议庭时间有点久,当事人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都在外地工作,来一次不容易……”寥寥几句,即便是初次见面,我都能感觉得到这位基层法庭负责人的热情、真诚和敬业。

  小纪镇是一个拥有16万人口的大镇,只有3个具备审判资格的法官,每年每人案件量超过200件,这就要求他们不仅想群众之所想,还得急群众之所急,解决问题要又好又快,“5+2”、“白加黑”便成了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小纪法庭的法官们要比江都区法院的其他同事早出发、晚下班,从江都到小纪45分钟的车程,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讨论案件。喜欢坐在班车最后排的赵审,他和妻子都是江都法院的干警,也都是外地人,为了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二人只得忍痛将孩子送回老家,在车上他最常做的就是来回翻看着手机里孩子的照片。

  刘审是个做群众工作的行家,他一脸真诚的微笑和温和的言语常常能够让怒火中烧的当事人平静下来。八一前夕,他提议去慰问镇上一名从上海某部探亲回来的现役军人,这名军人是离婚案件的当事人,虽然案件已经判了,考虑到当事人身份和家庭情况的特殊性,作为案件的承办法官,刘审还是决定在节日前夕再去走一趟。那天,当汗流浃背的刘法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一家人还真有些意想不到,以至于军人的老母亲来不及去拿抹布,扯起衣角便开始擦桌子、抹椅子,赶忙招呼他坐下。回忆起当初给刘审吃“闭门羹”的情景,军人的母亲至今都觉得不好意思,硬是将一片西瓜塞到刘审手里才肯“罢休”。

  这样的故事,在小纪法庭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没有一个人教我如何坚定信念,如何去做一名合格党员,可他们却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无声地教着我,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两学一做”的忠实践行者。

  小纪法庭的每个法官就是群众工作的活样本,跟着他们参加每一次开庭、每一次调解、每一次保全,都是我学习做群众工作的好时机。就像殷庭长说的那样,20多年来,小纪法庭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无一投诉、无一违纪,被省委省政府荣记集体一等功,不是嘴上说说的,靠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好口碑,靠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心和真情。

  半月时间,耳闻目睹,让我明白了群众工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姚琳 作者系江苏省仪征市检察院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