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到了最前沿检察业务知识 海州援疆动真情讲实效

22.09.2016  10:04

  “老同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祝你中秋大吉,阖家团圆。

  这个中秋节的傍晚,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干警小庄的微信上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这条貌似普通的信息,却来自于4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

  发这条信息的人,是尼勒克县检察院的干警阿迪兰-阿克木江。

  小庄和阿迪兰是如何成为同学的?那还得从两个多月前说起。7月中旬,海州区检察院决定前往厦门大学法学院开办检察业务素能培训班。照例,大家想到了祖国西北边陲的那群同穿检察蓝的“老朋友”。

  “没有比业务培训、同场交流更暖心的支持方式了,”谈到检察援疆,海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克晓说,“所以我们分两批邀请伊犁州尼勒克县和霍城垦区两家基层检察院的26位同仁一起去厦门。”这26人中,有汉族、维族、蒙古族、哈萨克族、锡伯族。

  就这样,三家检察院的同仁分别从西北、东部沿海,跨越千山万水,直至祖国大陆南端的厦门,奔赴为期一周的同窗之约。

  这一周时间里,日程满满,内容丰富。两地三家检察院的伙伴们在厦门大学法学院的课堂里静静聆听知名教授的宏论;在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大家共同感受检察信息化的魅力。课堂之外,伙伴们会就某个案例热烈讨论,会聊起东西不同的风土人情,会在鼓浪屿上共眺南中国海自拍留念,会在夜晚的餐馆里喝酒畅叙抢红包。这些伙伴还建了个微信群,起了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南方以南,厦门之夏。起初是开启友情的空间,随即变成了业务探讨的阵地。

  类似的场景,早在2015年12月底就已出现。那次的地点是清华大学,那次的主人公是海州区检察院和伊犁州伊宁市检察院的干警们。那也是海州区检察院第一次邀请友好检察院派员共同参与检察业务培训。

  谈到这一举措,张克晓检察长坦言并非心血来潮。2015年8月,他随连云港市检察机关援疆考察团赴伊宁市检察院开展工作交流,当时他就感觉,比起资金支持,智力支持更显关键,也更需久久为功。于是,2015年底在讨论邀请伊宁检察派员共同参与清华大学检察业务培训的党组会上,他和班子成员们一致认为,援疆工作是检察机关必须长期履行的政治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动真情,也要讲实效。因而,在同窗共读中提升业务能力、增进了解和友谊,不失为一个良法。

  显然,他所预期的正在达成实效。这两次培训后,伊宁、尼勒克、霍城垦区的学员们都感觉受益匪浅。“我既学到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最前沿检察业务知识,同时也知道东南沿海的同仁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廓清事实的。”尼勒克县检察院的一位学员说。

  海州检察的援疆工作除了引出来,还有走进去。今年7月底,海州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晓明,带领反贪、反渎、侦监、刑执、控申、法警等业务部门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一行11人赴伊宁、尼勒克等地检察院开展业务指导。

  杨晓明觉得此行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单线条的援疆,“我认为是双向的,我们既是援助也是受援。在伊宁在尼勒克在霍城垦区,我们感受到了新疆同仁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和任务的繁重,可以说这一行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也是宝贵的财富之旅,让我们提升了思想境界,促使海州检察人把更强的使命感、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实的面貌作风带到工作中来。

  对于接下来援疆工作怎么做,海州检察也已了然于胸并有章可循。他们和伊宁市检察院等签订了友好共建协议,建立了多项机制。“真情,实效。”张克晓说,“这就是我悟出的两个词组。这两个词组指引我们坚持需求导向,把业务援疆作为重中之重,把智力支持作为根本之策。积极推进双方在检察业务、队伍建设、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协作交流。”通讯员 杨占厂 记者 张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