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带来周边拥堵攀升提醒:疏解“桥头堵”,出路在桥外
高德地图“南京市城市交通实时详情”显示,截至5日凌晨1点,最近7天全市道路“拥堵延时指数”排名前三分别是:江山路(从柳洲东路到浦珠北路)、火炬南路(从东大路到柳新路)、内环西线(由南向北),三条道路分别通向同一个方向——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一周来,人们对大桥的谈论主题,从最初的“情怀”逐渐转向“拥堵”。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后“堵点”在哪里?5日,记者实地探访。
桥面不堵,上下桥堵
上午10点,记者驱车自南向北经回龙桥驶入南京长江大桥。大桥南堡两侧分别有交警驻守,两侧人行道仍有不少行人观光拍照,桥面道路行驶畅通。不过,当驶下大桥北端至下桥辅道时,出现车辆积压缓行。
“桥上不堵,上下桥堵”,是很多市民反映的现象之一。“原本可以通过隧道直接上高架进入江北大道快速路,现在只能转入逗号广场,再从江山路、浦珠北路绕行。辅道路口窄,再加上旁边S8地铁施工,每天下桥都要堵在这里。”家住江北新区的市民侯先生说。
附近居民介绍,大桥北路隧道因地下涌水临时封闭成为自南向北下桥的“堵因”之一。在大桥北路隧道内,记者看到,隧道一侧边墙下水沟内水位仍较高,十几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通过水管向外抽水。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全力抢修,排除安全隐患后将尽快恢复通车。
随后,记者经逗号广场折返回大桥。快到江南下桥口时,车辆出现短时积压缓行。
大桥周边路网也成拥堵“瓶颈”。不少市民反映,受大桥开通影响,城西干道北向南车流明显增加,大桥南路古平岗立交至四平路广场段也变得拥堵严重。
汽车保有量攀升,加剧拥堵
数据显示,恢复通车首日,大桥通行车流量达8.4万辆,近一周日均5万辆。
“南京长江大桥封闭维修两年多,恢复通车又恰逢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不少驾驶员还存在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情结,一定要上桥感受一番。”南京江北新区交警支队大桥特勤队副大队长邵琦分析,数据显示,大桥恢复通车后,长江隧道和扬子江隧道通行量同比下降不少。
逐年攀升的汽车保有量也为拥堵布下了“埋伏”。近年来,南京城市小汽车以每年25万辆的速度递增,2018年初,南京小汽车保有量达254万辆,比大桥封闭维修前增加了近50万辆。“恢复通车的大桥维持原设计荷载等级,提高结构安全耐久性,桥面重新铺陈,行车舒适性大幅提升。”邵琦说,但大桥双向四车道的通行能力并未提升。
近一周拥堵延时指数排名第一的江山路上分布着天润城、威尼斯水城等多个大型居住小区,出行车辆数居高不下。因下桥车辆提前被引导到逗号广场分流,进一步加重了江山路的压力。“原本江山路方向来车在中午11点半之前是不能右转上大桥的,现临时允许右转,减缓拥堵。”江北新区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江北新区交警支队正在积极调整交通管制措施,通过优化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方法不断优化通行方案,以期缓解上下桥拥堵状况。
加快江北配套,减少主城依赖
“大桥恢复通车产生交通拥堵实属正常。”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王卫杰说,交通拥堵是城市整体布局和交通结构作用的结果,不能期望通过桥面完善来解决过江交通拥堵的问题。
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车流量是一个弹性极大的变量,治理拥堵要结合城市整体布局,可采用路段禁行、鼓励绿色出行等多种措施。
交通专家、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建议,在研究大桥拥堵的同时,更要考虑主城路网的交通承受力,跳出大桥看大桥,合理引导出行分布和出行方式的改变。同时,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私家车使用门槛,减少小汽车交通出行,让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真正享受“绿色出行”。
“过江需求会有一段时间的动态调整、学习期。”王卫杰说,公众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会优化自己的出行时间和路径。不少市民也认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将来会更理性地选择过江通道和出行交通工具。
杨涛建议,加快江北新区功能布局、完善资源配置和服务配套,减少对江南主城的过度依赖,尤其加快高端服务设施在江北的布局,让人们在江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体、金融等方面的服务,过江需求递减,过江通道拥堵也将得到缓解。(陈明慧)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