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6.9“国际档案日”市民学堂特别讲座“一曲乡愁、两岸情缘”

10.06.2015  15:55
 

纪念6.9“国际档案日”市民学堂特别讲座

讲述发生在我们南京人身边的档案故事

“一曲乡愁、两岸情缘”

  今年国际档案日主题是“档案与你相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吐露出割不断的两岸情缘和全球华人共同的心曲。6月9日,国际档案日当天晁岱健先生应邀作客南京“市民学堂”,以“一曲乡愁、两岸情缘”为主题,叙述发生在我们南京人身边的档案故事。

  《乡愁》自1971年问世以来,在世界华语地区广为流传,诗中亲情、爱情、乡情交织的缠绵忧伤打动了成千上万炎黄儿女的心。江苏著名音乐人晁岱健先生历时8年时间,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插上音乐翅膀,曲调婉转动人,意切情真,意味深长,得到余光中的高度赞扬并亲笔提出修改意见,全权委托其对《乡愁》一诗谱曲并演唱。2008年在北京举行《乡愁》音乐公演取得圆满成功。该作品荣获2001年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中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华东赛区“最佳作品奖”。

  《乡愁》歌曲问世以来,余光中先生及夫人不顾八十多岁高龄,先后九次赴大陆、南京,为《乡愁》文化的推进与传播进行广泛地交流和深入地探讨。由此,江苏音乐家晁岱健与台湾诗人余光中之间十多年来的交集故事,因乐结缘传为乐坛佳话,今天已然成为永久的珍贵档案。

      《乡愁》以一个点、一根线、一片面到连接起两岸文化脉络,联络出全球华人的情感心曲。晁岱健讲述30多年前,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而是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哀愁和遭遇,而是一个民族的伤痛,所以能引起两岸及海外游子的情感共鸣。”

      晁岱健生动回忆起与余光中先生数次交集,如临其境,赢得全场阵阵掌声。在给《乡愁》谱曲时,数易其稿,余光中先生亲自给予指点和修改,保持了作品具有较强的旋律性、节奏的韵味。将诗歌所表达的传统的、民族的情感,赋予现代表现形式易于传唱。

      应现场观众的要求,晁岱健先生动情地演唱了自己创作的《乡愁》,再次把现场观众带进文化圣殿。

  本次市民学堂讲座由省政府新闻办、省档案局、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南京市档案局、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主办,省档案局馆局馆长谢波、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等主办单位的领导参加当天活动。

  讲座开始前,举行了一个档案捐赠仪式。主讲人晁岱健向省档案馆捐赠了为余光中先生诗作《乡愁》创作的乐谱、演奏的音乐作品CD,以及往来书信、传真等档案资料,省档案馆馆长谢波向晁岱健颁发了档案永久收藏证书。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向晁岱健“市民学堂”荣誉主讲人证书,向省档案馆赠送一套“走进市民学堂”丛书,该书将被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省档案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姬雯主持了讲座,她说2007年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6月9日为“国际档案日”,同年江苏著名音乐人晁岱健先生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插上音乐翅膀,今天在“市民学堂”举办“一曲乡愁、两岸情缘”为主题讲座,为档案与音乐交流结下文化姻缘。《乡愁》它缘起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位生于南京,一位生活在南京,南京的历史文化、山山水水哺育他们创作的魂魄,也铸就了《乡愁》珠联合璧、词曲同彰。今天举办纪念“国际档案日”讲座,是让我们大家更好记住《乡愁》,期盼国家统一、民族和谐。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凤凰江苏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大讲堂、龙虎网、南京广播网等40多家,在宁的中央、省、市级媒体给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