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4件档案入选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5.05.2015  16:42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档案等上榜

  南报网讯(记者吕宁丰)5月20日,记者从江苏省档案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国家档案局近日公布的第四批29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我省有4件档案名列其中。

  经“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国家档案局批准29件(组)档案文献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我省入选4件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分别是:江苏省档案馆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中央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9家档案馆联合申报的“‘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南京市档案馆“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档案”,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省档案馆副馆长、新闻发言人张姬雯介绍,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是国内档案界最高荣誉,相当于电影界的“金鸡奖”。评选标准看档案真实性、完整性、独有性、稀缺性以及地方特色。同时,此项也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在中国开展,换句话说,获得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才有资格申报世界记忆工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档案申遗。”张姬雯说。

  据了解,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始于2002年,至今已评出四批,共有142件(组)档案榜上有名。在此之前,江苏省档案馆有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南京市档案馆有中山陵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五组)等12件档案入选。

 

   南京长江大桥三选桥址

  南报网讯(记者吕宁丰通讯员袁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城市名片,入选过课本、发行过邮票,曾是南京人的光荣与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象征。大桥是哪一年开始建设?桥址是如何选定?总投资多少?带着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记者今天走进江苏省档案馆,一起探访大桥建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省档案馆管理部,工作人员戴上白手套,从档案柜里取出一份盖有“绝密”印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报送南京长江大桥初步设计请批准由》文件。“当年建设大桥是一件大事,不亚于今天建设三峡工程,属高度机密,一直到现在,比如水泥配方、钢材型号、桥墩数据等很多资料均未曾公布。”省档案馆副馆长张姬雯说。

  当时建桥时,选择桥址至关重要。第一个备选地是下三山,在旧太平门火车站附近,缺点是距市区太远;第二个备选地是煤炭港,位于中华门火车站附近,缺点仍然是距离市区太远。最终,在下三山、煤炭港中间的宝塔桥地址被敲定,这里也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没有现成的火车站,在大桥建设同时,新建了南京火车站。

  从馆藏档案显示,大桥1958年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60年动工建设,1968年建成通车,历时10年,总费用2.87576亿元,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00亿元。如今,修建二桥、三桥,还只是公路桥,投资需要三四十亿元,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桥耗资很大,如果按照现在物价水平测算,投资至少300亿元以上。

  记者采访得知,此次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共有18个与大桥建设有关的档案全宗,系统、完整、全面地保存了南京长江大桥从规划设计、建设竣工、预算决算、投入使用、工程配套、后期维修、世界宣传展示等的全部历史进程。有纸质文书、工程图纸、照片、录影录像等多样载体,是江苏独有的一批珍贵档案,本土性强,充分证实了南京长江大桥是全部使用国产材料,在全国有关单位协作配合支援下建成的大桥,在桥梁建设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谱写下的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