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吊瓶林立”,还需施“复方”

03.06.2016  00:06

  6月1日上午10点,三甲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迎来就诊高峰。然而,原本应该最火爆的输液室此时却是出奇得安静,六成的输液位空空荡荡,患者和护士的脸上少了焦躁,多了从容。当天,无锡市二院在全省医疗系统率先全面停止门诊输液,这比省卫计委下达的门诊输液“禁令”最后期限提早6个月。

  医院:告别“三素一汤”,输液量降一半

  无锡市二院输液室的变化,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

  今年5月1日,该院对外公告:即日起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这比省卫计委下达的“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门诊输液”的通知期限提早了两个月。公告一出,二院门、急诊输液总量从改革前的日均400例下降至200例;其中,门诊输液量从日均80-120例锐减至30例左右。

  数字的变化,不如输液室一线医护人员的切身感受来得更为直观。在上午医院就诊的高峰期,无锡二院输液室的护士长王寅冰,一边小心地给患者扎针,一边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讲解着各种日常保健知识。她告诉记者,过去的输液室就像战场,每一个输液位从早到晚不断“翻台”。当班护士常常几小时顾不上喝一口水,吃饭、上厕所更是必须争分夺秒。停止门诊抗菌药输液后,护士工作强度大幅降低,输液室将原来的7个护士编制缩减至5个。

  “停止门诊输液,特别是抗菌药输液,对我们的医生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无锡二院门诊部主任黄培,如今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随时关注各个科室、医生的处方,发现哪个科室的输液处方多了、哪个医生好开抗生素,都要随时沟通提醒。黄培介绍,多年来,出于患者的需求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一些医生习惯把“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葡萄糖生理盐水)作为治疗的“标准处方”,一定程度上带来滥用抗生素、过分依赖输液等问题。在医院对门诊输液展开治理后,医生的用药习惯开始发生改变,像“地塞米松”这类过去常见的抗菌药处方如今明显减少。

  患者:多数理解,主动“”针的也不少

  停止门诊输液,大大解放了医院和医生。但对许多习惯了“生病挂水”模式的患者来说,适应改革并不容易。患感冒咳嗽的夏女士就担心地说:“挂水,好得快,人也舒服。现在不给挂了,什么时候才能好呢?

  “这位患者的疑虑很有代表性。日常接诊中,患者主动请针的情况也不少。”无锡二院呼吸内科主任赵弘卿告诉记者,事实上,抗生素输液在大部分病症上都是不必要的。以感冒为例,80%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支原体等造成的,抗菌药物只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支原体无能为力。数据分析也发现,在现有临床输液病例中,1/3完全不必要,1/3可输可不输,只有1/3的确需要采取输液治疗。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输液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由此带来的医疗风险不容忽视。专家介绍,输液其实就是一种手术,存在着过敏、并发症、耐药性等多重风险。改变依赖输液的习惯,对患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那么,如果患者的病症确实需要输液治疗,该怎么办呢?记者从无锡二院了解到,在全面停止门诊输液的同时,急诊、住院的输液仍照常进行。有关人士介绍:“从过去一个月的运行情况看,急诊、住院完全可以满足患者输液需要,一些患者和医生担心的急诊爆棚现象也并未出现。改革进行得很平稳。

  出路:取消门诊输液,是个复杂系统工程

  “大医院门诊停止输液,目的是遏制愈演愈烈的抗生素滥用行为,刹住过度治疗势头;合理分流大医院的门诊量,最终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后者目前实现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黄培认为,大医院门诊输液全面停止后,一部分输液需求原本应该转移到社区医院,但实际上,社区医院并没有承接下来。这一方面有技术能力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在权利义务的界定上不够清晰,患者拿着大医院的处方到小医院输液,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等意外,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都比较麻烦。

  专家指出,取消门诊输液,表面看是个别医院、单个科室的小改小革,背后实际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医院来说,原有的诊疗流程、内部管控机制需要重新设计调整;从医疗系统来看,医院和医院之间、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需要建立起更加有效、顺畅的分诊机制;从整个社会来说,人们的就医观念还有待根本性扭转,“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应该成为医生执业的基本准则,也应该得到更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治理大输液,为治理过度医疗、抗生素滥用等顽症提供一个突破口,也映射出当前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无锡市二院等医院的率先探索下,省内各大医院也纷纷加紧跟进。根据省卫计委时间表,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将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今年年底前,除了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将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编辑: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