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扩招农村生源再增 扩招后更要创造友善环境

21.04.2015  16:34

  

  名校招录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已经被官方作为拉平城乡教育差距的一种办法,更得到高层支持。今年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但有学者担心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日前,2015年高招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网上报名已经启动。今年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由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经教育部批准的23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单独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不得低于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2%。

  截至4月17日,北大、清华等全国46所高校已启动农村学生专项招生,录取优惠分值最高可降60分。此外,部分高校也向单独招收的农村考生开放了更多专业,并会视实际情况提供奖助学金等方面的经济补助。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曾向记者透露,从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提高农村生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便已成为一项“很硬的要求”。在南开大学每年录取的近3200名新生当中,就有约200个名额,是专门向全国800个国家级贫困县内,“县中以下基层中学”的考生定向倾斜的。出身于当地的考生,则以单独报名、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方式进入南开,每年的人数超过南开新生全体的6%。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各个高校推出的农村考生单独招生计划,对于缩小优质高教资源受益者之间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作用不会很大”。

   农村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自2012年起开始正式实施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近年来政策上有不断强化,招生规模呈扩大的趋势。至本届政府主政,将高等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及教学资源薄弱的地区倾斜,已是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012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决定自2012年起,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2013年,教育部再次发出《教育部关于2013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明确要“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继续实施并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上述文件明确要求在实施专项计划过程中首先要“扩大规模”,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及其他适农涉农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为主,总招生规模扩大至32100名;其次“扩大区域”,覆盖区域将在2012年面向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基础上,扩大到832个县;同时要求“增加高校”,承担专项计划本科任务的高校由2012年的222所扩大到263所,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在招生比例上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承担专项计划任务的中央部门高校,2013年录取农村学生比例比上一年至少提高2个百分点。

  2014年延续上述趋势。政府报告中明确定出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的指标。当年专项计划的招生规模扩大至5万名。此外,在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的同时,提出“突出区域重点”的招生要求,重视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

  2015年,教育部进一步要求“适度增加招生计划”,要求“有关高校特别是农村学生比例相对较低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招生名额,“努力使本校农村学生比例明显提高”。

   简单扩招恐难治本

  2011年,以网络论坛为载体,一些网民曾发文掀起“为何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发帖者分析,近年来中高考的状元,越来越多都出自富裕的家庭,“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和以往的优秀学生家庭都比较贫寒恰恰相反。农村的孩子更是一早输在了起跑线上,除了家庭教养的差距外,贫寒家庭也没有能力支付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家庭教师,以及海外夏令营等费用。

  天则经济所一份教育改革报告的数据也显示,中国优质高教资源受益者的城乡差异日趋明显。考取清华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从1980年代的5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7%;考取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则从1990年代的3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0%至15%。而根据北大官方公布的数据,2014年北大录取的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已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曾得出研究结论,中国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持续下降,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

  高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也日益凸显。以北京理工大学部分学院2003级本科生为例,2003级本科生就读于热门的信息技术和设计与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来自管理、技术阶层家庭的学生分别占57.3%和58.3%,而这两个专业中来自工人、农民、下岗家庭的学生只有25.4%和29.5%。

  该研究表明,城乡差距等因素是影响我国教育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阶层差距也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储朝晖担心,上述这些倾斜政策只能在高中升大学的阶段产生影响。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淘汰竞逐中,农村学生便已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最后能够顺利升上高中,并享受单独招生优惠待遇的学生,可能都已是当地家庭阶层、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了。

  而现行的单独招生方案,只能以地域、户籍和学籍等条件大致划线,对于真正促进阶层流动的效用仍然有限。储朝晖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应该建立一个更系统化的机制,从小学开始就须建立对学生表现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并保护农村学生在各阶段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扩招后更要创造友善环境

  一些学者担心扩招的学生入学后会出现学业和生活上的不适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范国睿提醒,农村的孩子到了城市以后,眼界虽然开阔了,但也会看到自己与周边同学的差距,还可能会导致强烈的自卑感,以及适应大学生活及城市文化的障碍。

  财新记者从北大、清华、北师大等三所高校的本科招生办公室了解到,凡是从这三校农村学生招收计划渠道入学的学生,后续都可能会获得奖助学金方面的一定资助。

  在招生简章中,清华大学还承诺,凡录取“自强计划”的学生,将可获邀参与勤工助学岗位、以缓解经济压力,并会为学生安排专门的学习发展指导、配备优秀校友担任个人导师,协助其适应大学内的学习、生活及个人的发展规划。

  范国睿分析,各高校的任务除了将农村学生招进来外,“更难的工作,是这些学生进了大学以后,如何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高校既要对统招学生与特招学生一视同仁;又要给特招的同学一些专门的支持”。

  他解释,所谓的专门支持可体现于三大方面:一是经济方面的资助或奖助;二是外语、实验类课程等农村教育中,薄弱环节的加强和辅导;三是学生心理层面的辅导支持。

  他建议,除了学业辅导和经济支持之外,校方和相关社团还应着力营造公平、平等、友善的氛围,关心这批学生的心理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使从农村特招上来的大学生,也能充分感受到被平等对待和被接纳的感觉。

  范国睿说,前些年发生的“ 马加爵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导因于周边环境的不友善。“我们既然为这些学生创造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后续的支持计划一定要跟上,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