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首现比丘尼寿塔 再为栖霞寺历史添实据

28.10.2014  11:35

  新华网南京10月27日(戚轩瑜/文  张智峰/图)近日,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在密林中发现了一批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比丘尼寿塔。有意思的是,栖霞寺自南朝以来高僧云集,在山中发现高僧塔林并不为奇,而发现比丘尼寿塔尚属首次。

  众所周知,栖霞山有一批“高僧塔林”,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近几年在栖霞山也曾发现了一批明清高僧塔林。最近,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在密林中,又发现了一批民国二十五年(1936)比丘尼寿塔。栖霞山密林中为何会有比丘尼寿塔?带着疑问,记者前往栖霞山,一探究竟。

  在栖霞文史研究者张智峰的带领下,记者沿中峰涧拾级而上,穿过乾隆行宫遗址,在试茶亭白乳泉题刻的下方,有一条岔道,一条是通往半馆的山路,一条是通往龙山陆羽茶庄的羊肠小道。顺着通往龙山陆羽茶庄的羊肠小道走了约5分钟的路,果然在路的右边发现了寿塔。

  寿塔一共有四座,分布在石头墙砌成的塔园内,寿塔一大三小。张智峰告诉记者:“这四座寿塔分别是:下关保国庵第二代修慧禅师、第三代愿清禅师、第三代愿生禅师和第三代愿慈、愿提禅师的寿塔。僧塔是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寿塔与佛塔相似,也是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

  由于人迹罕至,寿塔保存得比较完整,并且每一座寿塔上都有铭文。据张智峰介绍,寿塔为祝祷长寿之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又称寿藏、寿陵。这一说法,在寿塔的铭文中,得到验证。

  最大的一座寿塔上的铭文为:“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上修下慧参禅师寿塔”,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塔的四周还雕刻精美的莲花瓣。其他三座寿塔上的铭文分别是:“传曹洞演宗第十五世保国堂上第三代愿清法禅师塔”,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达祥等孙本性敬立”。“传曹洞演宗第十五世保国堂上第三代愿生莲禅师寿塔”,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达广等孙本妙等敬立”。“传曹洞演宗第十五世保国堂上第三代/愿慈定/愿提纯/禅师衣钵之塔”,“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达/口/口/等/孙本来等敬立”。四座寿塔都建于1936年,张智峰告诉记者,立塔者是“心法”、“达祥”等人,“心法”、“达祥”等人,是“修慧”禅师的剃度弟子。而佛教在某种场合下,常常把剃度弟子书写为“薙染徒”。

  据栖霞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宏介绍,栖霞山曾经发现过多处高僧塔林,但比丘尼寿塔确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栖霞山历史的空白,也为研究栖霞寺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在张智峰的带领下,记者又来到另一处比丘尼寿塔遗迹处。这一处比丘尼寿塔,与记者刚才看到的四座寿塔相距不是很远,但要穿过一片竹林。这片竹林,幽静荒僻,树木杂乱,罕有人至。如果没有人带路,一般人都会迷路。约走过了两分钟路,在一片竹林丛中,顺着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地上躺着一些僧塔的石构件,粗略地数了一下共有三件。这一处寿塔,仅剩下棱柱形状的塔身,且长满青苔,高约0.5米。

  这处寿塔的一面上镌刻着文字:“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修智悟/修净禅/修全寿/公塔”。塔身的背面也有文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另一块塔身构件上则镌刻着“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修明道/修慧参/修隆行/禅师之塔”,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

  很显然,这两处寿塔是同时期预建的,都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立塔之人也都是“心法”、“达祥”等人。

  张智峰介绍,发现这批寿塔后,他查阅了朱洁轩的《栖霞山志》。在书里找到“释修慧,下关保国庵主持,施田二百六十二亩”的记载。也就是说,当时修慧禅师等人曾将保国庵田产262亩,捐赠给了栖霞寺。这说明民国时期,下关保国庵与栖霞寺有着密切的联系。

  “除了这批寿塔外,”张智峰说,“在栖霞寺里还保存着一块民国二十八年(1939)九月立的《保国庵住持修慧施田记》碑。

  碑文记载了保国庵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以慧净堂名义在江宁县第一区骆家渡小庄头村,购置田地,并将这些田产捐赠给了摄山栖霞寺律学院的事实。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而充律学院基金,永不收回,永为该院享有,使用收益不得变更或移作他用,尤不荣任何外人侵害,恐后无凭,立此存证。”根据碑文记载,保国庵捐赠给栖霞寺的田产及田产的收益,是作为栖霞寺律学院的基金使用的,不得挪作他用。为防止变卦,修慧及心法等人共同写下《保国庵住持修慧施田记》,作为凭证。

  李宏表示,这几处位于栖霞山丛林之中的比丘尼寿塔,是栖霞山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鲜为人知。目前,栖霞山的工作人员将着手研究,既要保护文化遗存,又能让游客在欣赏栖霞山红叶时,体会到栖霞山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