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摩崖石刻上首现“乾隆御笔”遗迹

20.10.2016  13:34

        南京市栖霞山中摩崖石刻众多,其中多与乾隆皇帝有关。日前,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一行人,在栖霞山寻访历史遗迹时,意外发现栖霞山试茶亭前 “太古”摩崖石刻为清-乾隆御笔。

        据悉“太古”摩崖题刻,位于试茶亭北侧的一块巨石上,与试茶亭相对,由于没有上款和下款,一般人还真不清楚这方“太古”摩崖题刻,到底是何人所题?又镌刻于何时?而“太古”两个大字又是栖霞山目前已发现的尺寸最大的摩崖石刻,每个字各有约0.5米见方大小,竖排镌刻。远远望去,宝蓝色的“太古”两个字镶嵌在巨大的岩石上,笔力雄厚,苍劲有力。据栖霞文史研究者九乡河水考证,清代学者陈毅《摄山志》中记载“太古”摩崖题刻为乾隆御笔;而清代道光《上元县志》卷首“天章”里,是这样记载的:“御书摩崖栖霞山——太古”。这样可以认定,“太古”两字摩崖题刻的确为乾隆御笔。

图为“太古”摩崖题刻

        有意思的是,《摄山志》记载“太古”御笔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而道光《上元县志》记载则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者相差4年。那么,到底是哪一年呢?根据嘉庆《新修江宁府志》记载:“石刻太古二字一幅……以上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所题。也就是说,“太古”摩崖题刻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题,距今有236年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乾隆皇帝曾经在栖霞山行宫驻跸了有45天,内有许多建筑,包括“太古堂”。在翻阅了《摄山志》中卷首部分后发现,在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1722年)时就已经为栖霞山行宫御题下匾联“太古堂”,而“太古”两个字则是第五次南巡(1780年)时所题。那么就是说先有太古堂的建筑,后有“太古”的摩崖石刻。

        由于《摄山志》和《新修江宁府志》刊刻时间,比道光《上元县志》刊刻时间要早,这可以证明,道光《上元县志》时间记载是错误的。

        那么既然是乾隆皇帝御笔,那为什么题刻上没有乾隆的御印呢?

        在观看“太古”题刻时,记录团的成员们惊喜地发现,在题刻的上方正中央,有一个大约20厘米见方的、非常规整的凹槽。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凹槽?这个凹槽又起什么作用呢?

        栖霞文史研究者九乡河水说,在栖霞山所有摩崖题刻中,还是首次发现摩崖题刻上有这样的凹槽。由于此凹槽位于乾隆“太古”题刻的正上方,记录团成员立即将这个凹槽与乾隆联系起来。

        看到这个凹槽,同行的记录团成员、南京城市史研究者程远给出了答案:这个凹槽应该是放置乾隆御印的。由于在作品的顶部正中,又俗称“顶天印”。

        据悉,一般常见盖印章的地方,在右上角的印叫引首章,右下角叫压脚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款或者下款的位置。而盖在作品顶部中间位置的,这种盖印章的方式,只有在古代皇帝或者皇后的书法作品中才能见到。根据规制,其他人是不可以在这个位置盖印章的。

        据文献显示,现存乾隆书法作品,“顶天印”位置盖“乾隆御笔”的居多,因此,“太古”摩崖题刻上方的凹槽,很可能就是放置“乾隆御笔”御印的。“顶天印”遗迹,在栖霞山现存的摩崖题刻中独一无二,也是南京发现的唯一一处乾隆摩崖题刻“顶天印”遗迹。虽然只存有一个凹槽,但它为研究栖霞山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也极大地丰富了栖霞山历史文化的内涵。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