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构建"责任+激励、行政+市场"并举机制

01.03.2017  18:07

        初春时节,盐城东台市弶港镇,由条子泥(沿海沙洲)围垦出的成片耕地上,青绿色小麦泛着绿意,生机盎然。截至目前,条子泥围垦项目完成匡围面积40万亩,一个沧海变桑田的神话正在上演:经配套设施,引进淡水资源,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改碱等方法,建成接近万亩水田,水稻亩产约千斤。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连年来,我省结合耕地保护实际,在全国率先探索耕地保护激励性补偿、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等多元化耕地保护机制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构筑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耕地保护,说到底是保护耕地面积。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侃桢介绍,我省是经济大省,却是资源小省,耕地后备资源偏紧,人均耕地才0.86亩,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实现占补平衡。

        江苏在加大沿海滩涂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的同时,多年持续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多管齐下解决占补平衡难题。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期是我省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其中,仅铜山区境内就有过上百座煤矿,当地柳新镇曾有约4.6万亩塌陷地。徐州通过粉煤灰回填法、疏排法、挖深垫浅法等复垦技术修复后,仅在铜山就累计新增耕地面积3393亩。“之前人均不到半亩地,土地复垦后,人均耕地翻了一番了。”柳新镇天齐村生产组组长高洪义介绍,复垦后的耕地已流转经营,每亩地一年可帮助村民增收1000多元。

        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我省耕地保护的“绿色追求”。与之相配套,我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各地创新技术手段,切实保护好优质土壤资源,确保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李侃桢表示,严守耕地红线,必须坚持延续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耕作层是耕地的精华,养分丰富、耕作性佳,难以再生。3年前,一项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程率先在张家港市启动,当地所有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均需进行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如果说耕地资源像大熊猫一样珍贵,那么耕作层就是最精贵的熊掌”。张家港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施文军说,采用耕作层剥离技术,将建设所占耕地的优质耕作层熟土剥离出来,用于新复垦、土壤改良或者造地工程中,可实现“占优补优”。这项试点一举成功,仅张家港西水道综合整治3期项目已新增高标准农田约1万亩。

        保护耕地,机制是保障。我省构建并不断完善“责任+激励、行政+市场”耕地保护机制。除通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行政手段,推进保护措施逐一落实,还在全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实行“党政同责”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

        “省级每年将投入1亿元,对全省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2个设区市、10个县(市、区)、50个乡(镇)人民政府以及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通报表扬或资金奖励。”“每个受省级激励的乡(镇)人民政府可获得200万元奖励资金,并须将不低于50%的奖励资金用于本辖区内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个月前出台的《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暂行办法》明确,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真正做到“谁保护、谁受益”,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

        南京市桠溪镇荆山村后皋组村民芮有寿家共有7亩地,一年仅政府补贴一项就达2100元。“现在哪怕一分田,我也舍不得浪费。”正在准备春季耕种的芮有寿告诉记者。

        此前两年间,我省还搭建省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推动补充耕地指标的调剂工作由原来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调动基层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实现全省资金资源优势互补,使资金奖励精准直达乡(镇)、村,直接激励耕保工作“最前线”。截至目前,通过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全省向指标调出地投入相关耕地保护资金154.75亿元。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1月,中央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意见》,这是时隔20年中央再次对耕地保护专门发文。为此,我省国土部门拟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意见。(孙江敏 陈 威 朱正华)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