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杨季豪唯一遗物 昨天由其侄子捐献给南京“抗馆”(图)

06.04.2015  10:10
杨永廷一家三口与杨季豪照片合影 - 新浪江苏
杨季豪与战机合影。杨季豪侄子杨永廷供图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杨永廷一家三口与杨季豪照片合影 杨季豪与战机合影。杨季豪侄子杨永廷供图

  淅沥的春雨如诉如泣。昨天,在雨中的南京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年近古稀的杨永廷携妻子和儿子缓步站在过兵桥的桥头,凝望桥下的涓涓河水若有所思。慢慢地,他打开一个氧化得有些斑驳的眼镜盒,一张清晰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他跟老伴念叨着,“来,我们跟小叔一起合张影,今天我们送他最后一程。”他们随后将这份保存了几十年的遗物,捐献给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1937年10月23日,空军第八大队三十中队的飞行员杨季豪驾驶中弹的“马丁”轰炸机飞返南京大校场机场时,不慎殉国,飞机坠毁于过兵桥(详见现代快报3月26-28日报道)。

   深情合影

  杨永廷手捧叔叔遗物,站在坠机地深鞠一躬

  细雨霏霏的南京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安静地坐落在南京主城的东南。然而,70多年前,这里见证过一位抗日英豪的殉难。

  1937年10月23日,空军第八大队三十中队的飞行员杨季豪,驾驶“马丁”轰炸机飞赴淞沪战场轰炸日军阵地,途中,遭遇日军袭击,飞机右发动机被敌弹击中,飞返南京大校场机场时,为了保全飞机,他多次在机场上空盘旋,并放弃跳伞,三次迫降,最终与战机坠毁于过兵桥。南京方志办史学研究者胡卓然表示,现在的过兵桥位于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的北口附近。

  经过修缮,公园如今景色秀美,杨柳依依。昨天上午10时,在现代快报记者的陪伴下,杨季豪现居上海的侄子杨永廷带着夫人刘林妹、儿子杨克炜,站在当年烈士殉国的地点,寄托哀思。

  俯瞰着蜿蜒而去的河流,杨永廷缓缓地从布兜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只灰白色的眼镜盒。打开眼镜盒,一张清晰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杨永廷托着眼镜盒和照片,用颤抖的声音跟老伴说,“来,我们跟小叔一起合张影,今天我们送他最后一程。

  照片中的人,便是杨季豪。这是他22岁那年回家看望父母时,在家中的沙发上拍下的一张照片,也是生前留给家人的最后一点影像纪念。

  昨天,南航金城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祭扫活动现场,用红黄相间的纸花,摆出一架飞机的造型,并用蜡烛拼出杨季豪的名字。

  杨永廷将眼镜盒和照片放在花丛中,默默蹲下,似乎在与杨季豪交流,随后,他起身,向着照片深鞠一躬。

  胡卓然说,“马丁”轰炸机飞得远、载弹多而且速度快,杨季豪保全飞机,是期望保下最后一架打击日寇的利器。

   想念叔叔

  把遗物捐献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这是小叔留下的唯一实物,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杨永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只眼镜盒,最初放在家中一个不起眼的抽屉里存放着。直到他学习英语后,才知道是美国眼镜公司制造的飞行师活动眼镜。他从母亲那里获悉,这是杨季豪当年送给哥哥的礼物。

  “那以后,我如获至宝,趁机收藏下来。成家以后,我把他放在家里醒目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就会想到小叔还在我身边,关注我的饮食起居。

  这个珍贵的眼镜盒,已经氧化得有些发白。“我一直没有处理过,冥冥之中,我总觉得在这层保护层下,还保存着小叔完整的手印,还能触摸到他的温度,”说到这里,杨永廷有些哽咽,“我觉得现在就像跟小叔在对话。

  杨季豪殉国时,杨永廷还没有出生。他对小叔的唯一寄托,也仅仅是几张照片和这个眼镜盒。但4月3日,经过家族会议协商,决定将眼镜盒捐献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杨永廷儿子杨克炜认为,放在纪念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以后想小叔公了,想来看看他的遗物了,就会来纪念馆。

  昨天中午,杨永廷一家人,将眼镜盒和照片捐献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罗朝均说,已将遗物交文物仓库保存,并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展出。同时,还考虑在馆内的“汇文十烈士”纪念墙上增加杨季豪的信息。

   慷慨家书

  杨季豪称战乱年间不谈恋爱不结婚

  杨永廷的父亲杨中兴,是杨季豪的大哥,也是兄弟姐妹中的长子,他们一家,照料着父母的晚年生活。

  杨季豪在飞赴淞沪战场轰炸日军阵地时,曾经写过两封家书,其中一封,是写给父母的,长达23页。杨永廷曾亲眼见过这封家书,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杨季豪的字写得很大,无一涂改,字字珠玑,一气呵成。

  “在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的讲话,让小叔豁然开朗,他在家书中写到,从那以后,坚定了抗日杀敌的决心和信心。”杨季豪在家书中慷慨激昂,“我生不逢时,碰到兵荒马乱,国难当头,作为一个爱国青年,我不挺身谁挺身,我不牺牲谁牺牲……我时刻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随时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杨季豪牺牲时年仅2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时逢战乱,他决定将儿女情长搁置一边。“我也希望有个称心的爱人,幸福的小家,但是我不能连累了爱人和家庭,给人带来痛苦,我放弃小家就是为了国家。”杨季豪牵挂父母,在信中,他嘱托大哥大嫂,“我作为一名中国空军战士,不怕牺牲,但忠孝不能两全,请大哥大嫂谅解,请帮帮我吧。”“当时我哥哥姐姐都称小叔为‘小胖爷叔’,他对人很客气,对父母很孝顺,日军侵略上海前,他一有空就会回家看看大家和父母。”杨永廷说。

  杨季豪的经历,也影响了晚辈们的人生选择。杨永廷说,他的三位哥哥先后参军。“抗美援朝时,三哥杨永权和二哥杨永年正在读书,他们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军。后来三哥到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后来为航天事业服务,直到退休。

   倪国鼎战友后代讲述“最激烈一战

  昨天上午,在光华门堡垒遗址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电气工程学院30名师生,用78只白纸鹤拼成“1937”标志,嵌在石缝中,并向长眠于此的英烈敬献花篮。

  此前,现代快报曾报道,南京保卫战阵亡的江苏籍老兵中,职级最高的,为第87师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1937年12月10日,光华门的城门洞被日军占领。第87师第261旅与第259旅从两个方向对这股日军发起进攻。倪国鼎要求参战,获旅长陈颐鼎批准,终将这股突入的日军大部消灭,但倪国鼎等30余名抗日官兵,牺牲在光华门外的阵地上。

  陈颐鼎的儿子陈万中先生昨天在现场讲述(左图),“当年,光华门这里打得最激烈。” 他说,现年99岁的老母亲,对倪国鼎印象蛮好,“在淞沪一带打仗时,他就跟我父亲住在一起,倪国鼎抗日热情很高,一直跟着我爸爸南征北战。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