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治城先治水"取得胜利 35条河流实现活水环绕

17.09.2015  11:07

  中国江苏网9月17日讯 央视《新闻联播》时间之金贵,堪称秒比黄金贵。今年8月8日,新闻联播以《江苏扬州:治城先治水活水流起来》为题,用1分57秒的较大篇幅,报道了我市这几年推进“清水活水”工程以及打造“不淹不涝”城市的经验和成果。“千年古城江苏扬州,本着‘治城先治水’的理念,通过清水活水工程和恢复土地自身蓄水功能,大大改善了过去一遇大雨,主城区就内涝严重的情况……

  经过5年努力,扬州“治城先治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今年8月底前,主城区实现了活水全覆盖。目前,大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实现了活水环绕,惠及百万市民。

  市委书记谢正义指出,扬州2500周年城庆“离不开水主题、绕不过水问题”,“‘清水活水’建设工程是一项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投入水平高、老百姓要求强烈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相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兑现了向人民群众所作的承诺,也对城市发展历史作出了重要交代。”

  “治城先治水”:全城共识,顺应民心所向

  水是城市之源,更是扬州城市的发兴之源。

  自公元前486年秋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沟通江淮,到汉代刘濞东延邗沟至海陵,到陈登开邗沟西道、“籍塘济运”,再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扬州处江淮要冲,领盐运、漕运之利,奠定了历史上数度繁荣的基础。

  据市水利局原副局长徐炳顺介绍,宋代以前,扬州总体上是缺水地区,先民们为了保漕济运,实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以塘瀦水、以坝止水、以鲡阻水。但自黄河夺淮,特别是明朝万历年间“分黄导淮”后,淮水经由扬州境内直排入江,扬州由此开始水灾频发。归海五坝、七河八岛、归江十坝等都是这个时期治水防洪的重要工程。

  解放后,党委政府组织兴水利、除水患,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破坝建闸,疏浚理直大运河,新建江都水利枢纽,加固长江大堤,开挖沿山河等,全面提升了城市的防洪保安能力。

  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扬州的水管理,特别是城区水管理也留下了不少欠账,突出表现在水多了、水死了、水脏了。硬化面积增多、径流加大,加之老河道填埋较多,城区水系打乱,河道自然排蓄能力削弱,地下管网建设又不到位,强排能力不足;城区主干河道补水不足,流动不畅,水生态遭受到严重破坏;老小区雨污混流、河道水体黑臭……这些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之患,成为百姓心头之痛。在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城区黑臭河道整治是基层群众反映最强烈、意见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2010年7月,一场暴雨来袭,金湾路、西区大润发、完美路等处一片汪洋,网友争晒“水漫扬城”的照片,并戏称“到扬州来看海”。

  建设部门的同志回想当初,痛心地说,尽管我们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荣誉,可一场大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城市水系和地下管网建设与扬州名城极不相称。

  水患不除,扬城不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与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专家研讨并形成共识:水,是城市最基础的设施,是扬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必须把“治城先治水”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并且明确了“外防、内排、治淮、活水”八个字的治水方略。

  市委书记谢正义说,扬州要将水视作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品牌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宁可少建几幢高楼大厦,也要加快清水活水和不淹不涝城建工程改造和建设”。

  2011年,把扬州建成“不淹不涝城市”第一次写进了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幸福工程“1号文件”。随后每年的“1号文件”,都把“治水”摆在民生实事工程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启动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将洪水挡在城外,把积水排出城去,把活水引进城里,把雨水蓄积下来,把污水整治干净。

  从积水点改造、管道加长增粗到路面立体整治、小区综合整治,从润扬河建设、邵伯湖切滩到扬州闸改造,到规划建设瓜洲外排大站,从黄金坝闸建设到平山堂泵站建设、到新城河综合整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扬州“外防、内排、治淮、活水”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展开。

  “清水活水”:疏通城市脉络,让水活起来

  治城先治水,首要是活水。

  “根除城市黑臭河道,关键还是要让城市河网水系清水活水畅流。”市水利局副局长俞长健介绍,扬州城区北高南低,历史原因造成不少河道水系断头,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沟通水系,引入活水。

  他举了新城河的例子,这条城市西区的主干河道,加上念四河、引潮河、幸福河等5条支流,6条河道全部被列入市区必须整治的8条黑臭河道之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流量不够,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态用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让扬州城区的源头活水——高邮湖、邵伯湖水进入扬城,首先要通过扬州闸引进活水进入古运河,再通过黄金坝闸和便益门闸引流进入瘦西湖,然后,通过地下顶管至平山堂泵站上输至沿山河,最后经沿山河各闸站送达宝带河、新城河和赵家支沟,实现古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活水全覆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扬州闸、黄金坝闸和平山堂泵站就成为重要的节点工程。

  2014年8月,扬州闸开工;

  2014年9月,黄金坝闸开工;

  2014年9月,平山堂取水泵站开工。

  经过建设者的努力,黄金坝闸站已在5月建成投用。古运河水开始西引进入保障湖。"这是将古运河活水引入扬州西部水系的'命门'。"市水利局副局长俞长健介绍,扩建后的黄金坝闸站,抽水能力从老闸站的3立方米/秒提升至18立方米/秒,足以确保将优质、足量的邵伯湖活水引入城市内河。

  "开闸、通水!"今年6月30日,蜀冈西峰脚下的平山堂取水泵站试通水,清澈的瘦西湖水首次流进了沿山河。平山堂取水泵站工程的实施,首次实现了瘦西湖水系与西部水系的"牵手"。这次历史性的"牵手"不简单,意味着较短时间内,可将污水区域河道换水一遍,还标志着扬州主城区活水成功实现全覆盖。

  "新城河终于变得清新,一泓清水活起来了。"昨天,居住在新城河附近的市民向先生和邻居高先生来到整治后的新城河边参观,一边议论一边感慨:"听说与新城河相关联的四望亭河、引潮河、杨庄河、童套河等几条河也都做整治了,估计要不了多久,这些'黑臭河'就要清水流喽!"

  "黑臭河的整治,清水变活水,需要污水变活水,还要活水变清水。"市环保局副局长姚江潮解释说,城市黑臭河问题反映在水上,根子在岸上。为保障整治后河道清水畅流,在实施新城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对河堤两岸所谓排污口进行了接管截污导流,实施雨污分流,"原来直排河道的污水口,全部实施封堵,目前已在5条整治河道沿线实施封堵了119个排污口,竖立责任监管标牌59个。"

  除了黄金坝闸站、平山堂泵站,还有象鼻桥引水泵站也在今年4月建成投用,引瘦西湖水进入唐子城河,这些闸泵站等水利关键枢纽的建成将实现联动通水,标志着市区"清水活水"工程取得决定性进展。

  "不淹不涝":既是民心工程,又是良心工程

  今年6月主汛期,连续三场大雨,城区无积水;7月、8月暴雨接连不断,其中8月的一天,几小时之内主城区降雨量达138毫米,创下今年以来最大日降雨纪录,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的记录是:1965年以来8月份最大的一场降雨。城建部门深有感触地说,那一天相当于14个瘦西湖的水量一下倾倒扬城,如果没有近年来大力推行"不淹不涝"建设工程,后果将不堪设想。

  积水扰民、雨水漫城,是近年来困扰全国各地的一道大难题。水患如何治?从2010年开始,经历了大暴雨之患的扬州人拉开了治水"帷幕",建设"不淹不涝"城市的战役在扬城打响,建设部门排定了87个积水点改造工程,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65个积水点改造,总投资13.2亿元。时间为证:

  2010年底,全市组织编制了《建设"不淹不涝"城市行动方案》,提出逐步完善市区排涝设施,基本建立主次干道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提高新建道路排涝标准的工作目标。

  2011年以来,市区两级以主要积水路段整治为突破口,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了50多个积水点整治工程,完成总投资6.5亿元。

  2013年底,维扬路海关段、文昌西路东方医院段和兰苑北门段、百祥路新港名城段、邗江北路、杨柳青路等积水严重的路段整治结束。

  2014年,完成扬子江北路、文汇西路、渡江南路、平山堂东路、开发路、人民路、高桥路等18个积水路段改造。

  今年又排定了8个积水点改造,目前已经完成4个积水点改造任务。

  数年坚持,将功夫花在看不见的"地下",这样做值不值?2012年11月,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做客中央台》栏目中给出了答案:城市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做好城市下水道,虽然大家看不见,但却是民心工程和良心工程。

  5月16日,《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现场,蓝皮书课题牵头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谈到宜居扬州,给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指标--在2014年度,扬州排水管道密度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不淹不涝"城市打造,已经成为宜居扬州的重要加分点。

  "海绵城市",是现在世界上流行的一个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功能一种形象的表述,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其实,扬州早已率先开始用这一超前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最大的手笔就是在城市中建设城市公园体系。如今,宋夹城、扬子津古渡、蜀冈西峰等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廖家沟中央公园10月1日建成对市民开放。

  未来愿景:让水城扬州既要安全可靠,又要清水畅流

  9月12日,市委书记谢正义专题调研"清水活水"建设工程,既充分肯定了"清水活水"建设工程取得的成绩,又强调指出,要着眼于最坏的打算,坚持"底线思维",加大外排能力建设,坚定不移提高城市外排能力。

  "瓜洲外排大站一日不建,扬州主城一日不安。只有扬州闸、瓜洲闸等外排泵站全部建成,扬州才能固若金汤、安全可靠。必须统一思想,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外排大站建好。"谢正义说。

  目前,我市规划中的"瓜洲外排大站"建设项目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市三十项重大城建项目之一、"治城先治水"的关键性工程,被称为"城市安全第一工程"。

  据介绍,瓜洲外排大站建成后,流量将达到170立方米/秒,遇到10年一遇洪水,就可将古运河水位控制在5.5米左右,20年一遇洪水时可控制在6.2米,即使出现排水不畅短暂积水,也可以迅速通过大功率动力泵站外排至长江。

  "随着瓜洲外排大站建设完成,扬州可以牢牢将城市排洪蓄水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市水利局局长李春国介绍,通过未来3年的努力,扬州将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顾、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

  在"活水"工程已完成的基础上,下一步要使"活水"变成"清水",当务之急是加大截污、控污、治污力度,对敏感河道的水质进行排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现有排污口封口时序,倒逼排水达标;全面实施水生态修复和亲水、护水设施建设,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人水和谐共处。

  目前,环保部门已经对城区河道水质监测由22条增设至44条。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清水活水问题,需要全面实施沿古运河、七里河企业退城进园和接管截污导流,并提高企业内部污水处理能力,对沿河的小区污水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所有污水不再直排河道。

  "我们已经拿出初步规划,今后凡是建设规模达到4万平方米的小区,都要配建雨水调蓄系统,小区绿地、街区绿岛要建成下凹式,增加'海绵功能'。"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决城市地表积水、河道污染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技术措施,实现"蓄、滞、渗、节、用、排"智能化管理。

  事实上,我市为解决地下管网多头建设、多管管理难题,目前已建成苏中地区首个地下管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控制,对地下每一根管径、走向、管材材质能够清除记录在案。

  "目前,我市积水点整治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需做好接受更大自然灾害考验的准备。"市建设部门负责人说,下一步,要将不淹不涝和清水活水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治水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采访中水利专家表示,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的工程建设和责任落实,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呵护,只有大家都养成亲水、节水、爱水、护水的习惯,我们才能真正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