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村村到区区访" 将检察工作效果传递到基层和百姓

21.04.2015  10:30

   走基层

  打通“最后一公里

  “那天,看到村里来了几个人,说是县检察院下访的,我就把最近听说的村会计可能贪污扶贫款的事说了。没想到,他们对我反映的问题还挺重视,全都记到了本子上。”灌南县四队村村民老周对记者说。

  下访的检察官来自灌南县检察院。从两年前开始,连云港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了开展“村村到、区区访”工程,要求检察官深入到辖区每个村庄和社区开展工作,努力将检察工作效果传递到最基层和最普通百姓。

  近年来,为延伸触角、检力下沉,检察机关创新机制,已经颇有成效。2012年,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就建立了11个副科级建制的派驻基层检察室。这些派驻检察室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了检察室,为什么还要开展“村村到、区区访”工程?连云港检察院检察长汪跃说:“11个检察室与全市1425个村和248个社区的总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灌云县老黄荡村是汪跃的“三解三促”联系点,在这里,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基层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与基层群众交谈时,我感到他们对检察工作了解得还不多,检察机关在农村工作中的影响还不大,传统的等米下锅、坐堂办案方式还存在,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派驻检察官也有话要说。灌云县检察院派驻杨集检察室成立于2011年底,该检察室辖区内有187个村,9个社区,但只有5名工作人员。主任任其春和同事们一起承担着“法律监督、矛盾排查、预防犯罪”等工作任务,每年走过的乡村泥泞小路的里程近千公里,大大小小的村、居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事多,人少,任其春常感到有点吃力:“辖区内离检察室最远的三百弓村有70多里路,一来一回就得半天。

  连云港市检察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每人都明确了下基层的联系点。为防止活动流于形式,要求县区检察院对走访的方式、监督机制、活动任务等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防止走访活动表面化、形式化。

  “我们要求走访干警,要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多与镇、村干部和村民接触,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基层法治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绪华介绍说。

  工程自启动后,各县区检察院均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东海县检察院辖区共有348个行政村,他们在院科室之间进行了再分解,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以科室负责人为责任人,发动全院力量按时完成对所有村庄的走访。“我们走访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管领导带着分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下去,二是以部门为单位集体下去,三是职能相近部门形成工作小组下去,四是由派驻基层检察室组织有关人员集中下去。”东海县院政治处主任骆飞介绍说。

   护民利

  服务群众“零距离

  3月16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上午10点,天上飘着的雨丝突然变成了豆大的雨滴,检察官赵守才直奔村民家避雨。去年在查办该村附近一起水利工程受贿案时,由于村民提供线索,使得案件及时侦破,也让检察官在村里结交了一些朋友。

  灌南县四队村村民老周也是在“村村到、区区访”工程中第一次遇到了下访的检察官。他向检察官反映自己拿不到补贴。

  “村民不清楚政策详情,不知道国家拨了多少钱下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贫困户,更不知道自己在不在受补助的范围内。”灌南县检察院职务犯罪侦防局局长戴元宏介绍说。

  接到举报之后,检察机关立即展开深入调查。一举查明2007年以来,蔡某担任堆沟港镇四队村会计,协助政府落实补贴政策。四队村有89.8亩集体土地,按规定不能享受国家涉农补贴政策。为了吃到这块“唐僧肉”,蔡某未经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悄悄地将原本不能得到农业综合补贴的这89.8亩土地分摊到12户村民的名下,并以这12户村民的名义上报,骗取了国家农业综合补贴31232元。该案经县检察院侦查终结并于日前移送审查起诉。

  “村村到、区区访”工程开展以来,连云港全市检察机关已深入到全市1113个村和45个社区,共接待各类涉农信访687人次,化解矛盾347起,依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69件97人,结合办案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53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法治建设,实现了政府放心、群众满意、农户增收的良好效果。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重要的惠农政策。一些农机干部与农机经销商相互勾结,弄虚作假,从中套取和瓜分补贴,严重损害农民利益,伤害农民感情,破坏国家惠农政策。“村村到、区区访”工程中,检察官发现了猫腻。由此,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共查办农机领域职务犯罪案件7人。结合办案深入涉案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调查研究,撰写了查办职务犯罪分析报告,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杨省世、副书记张同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研究并整改问题,杜绝问题再次发生。

   转作风

  思路一变气象新

  “静悄悄”下基层,是汪跃给“村村到、区区访”工程提的要求,不给基层添麻烦,树立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

  2014年1月24日下午,汪跃轻车简从来到灌云县穆圩乡老黄荡村。他先是走到村民黄中元家中,和黄中元促膝交谈,了解目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听取村民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建议。接着,他来到村头的稻田边,同一帮村民拉家常,实打实地调研。

  检察长的身体力行,也给全体检察人员带了个好头。

  “可以说,‘村村到、区区访’是激活涉农检察工作的一招妙棋,也是作风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史良成认为,不了解基层,不熟悉民情是“三门”青年干警的“通病”,解决问题的良方就是面向基层,汲取营养,深入群众,甘当学生。下基层既可以了解社情民意,也能够通过实践锻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把一些“不善于做群众工作,联系群众不够”的老问题带出去,把在群众中获得的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带回来。

  赣榆区检察院的孙娟是一名90后“新兵”,经历过几次走访的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走访,不是装模作样的姿态,而是万家忧乐在心头;不是例行公事的联络,而是百姓冷暖装心里。基层的工作不在办公室,而在你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家门、校门、机关门”一度是青年干警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自从参与“村村到、区区访”,在他们身上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万路遇是赣榆区检察院的一名80后干警。2013年6月,侦监科长董洪利带她下去转了转,目的地是东胡村。

  “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浑浊颜色,并且还有怪味。”村民们忧心忡忡地对前来调查的检察官说。经过实地勘察,检察人员发现,大片的稻田泡在气味刺鼻的污水中,许多秧苗已经坏死。经初步估算,仅东胡村受污染面积即达360亩,还殃及附近多个村庄。

  “遇到这样的事,你觉得检察机关现在应该做什么?需要与哪几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应该如何进行调查?怎样安抚受损的农民?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前提下,怎样通过法律手段帮助群众挽回损失?”董洪利给他出了考题。

  这给万路遇这个检察新兵上了基层第一课。“坐在城里办不了农村的案子。”万路遇说。“身在基层,心系群众,才能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及时处理协调多方关系;吹着空调,喝着热茶,看看材料,解决不了农村的实际问题。

  汪跃表示,从衙门到家门,这是老百姓对涉农检察工作的最直接感受,而最深层次的变化,则是干警服务“三农”的方式从间接到直接,基层基础从薄弱到坚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