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银河:同性恋会给教育带来什么?

21.12.2014  23:04

  李银河(照片由本人提供)

  原标题:对话李银河:同性恋会给教育带来什么?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钟磬):最近,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公开承认与变性者同居17年。12月19日,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治疗”案正式宣判,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给原告实施电击“治疗”的“心语飘香心理咨询中心”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判决书称“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心语中心承诺可以进行治疗亦属虚假宣传。

  事件再度引发对“同性恋”的关注。如今,社会的宽容度越来越高,但“同性”依然是个敏感话题。可是,敏感不等于你可以忽略

  它,它时时刻刻存在着。最近,《成长你我他》节目接到一位王先生的微博私信:“我生活在澳大利亚,男孩子快两岁了,在工作生活

  中,有很多同性恋,我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性取向有问题。怎样从全人教育的角度教育孩子,让他以后喜欢异性而非同性?”

  该怎样回答这位朋友?当社会都在呼吁要宽容同性恋、同性恋不是病的同时,为什么我们会担心孩子的教育?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么?

  为此, 12月20日笔者采访了李银河,并将去年的采访素材合并整理出来,试图寻找答案:同性恋会给教育带来什么?

  【采访】

  一、“同性恋”等同于“左撇子”吗?

  笔者:李老师您好!在一个同性恋很公开的环境中,父母对孩子“性倾向”的担心,您觉得该怎么办?在早期教育上面,父母可不可以有一些措施?

  李银河:我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包括“同性恋”、就是“性倾向”这一块。现在我们的“性教育”,最多就讲到性交,怎么生孩子,怎么避孕,基本上讲的都是“异性恋”。但是科学、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倾向”的问题。就是在人群中,有一个小小的比例,他们是“同性恋”,他们根本不会喜欢异性。

  笔者:您的意思是说,“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李银河:关于“同性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一直在争论。目前为止没有定论。“先天论”找了很多证据,比如美国一位脑神经专家(注:列维,一名同性恋者),他解剖了19具同性恋男尸(死于艾滋病)和16具异性恋男尸(其中6具死于艾滋病),和6具性取向不清的女尸,他发现同性恋的下丘脑,就是大脑控制“性倾向”这部分与“异性恋”男人有一点差别,为“先天论”找到了重要的证据。但是,另一位也是同性恋的女教授质疑这个研究:怎么确定你解剖的尸体就是“同性恋”?如果身份不确定,结论也就有问题。所以到现在为止,“先天论”、“后天论”并没有确切的定论,可能两种因素都有。

  笔者:如果是两种因素都有,而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在后天形成同性恋取向的话,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李银河:我觉得父母应当自己先去把这件事搞清楚,人有不同的“性倾向”。我接到过一个电话,一位男士说他儿子是“同性恋”,儿子自己没什么事,但儿子的妈妈知道后要自杀,这个反应也实在是太过分了吧?也不至于这样!“同性恋”在全世界很广泛,难道别人都不活了?所以,我觉得父母首先应该明白“同性恋”是少数人的“性倾向”。如果你的孩子正好是,你怎么来对待“同性恋”,应该怎么接纳他,就行了。

  笔者:父母要“接纳”,是不是要“赞同”这件事?您认为“接纳”与“赞同”有区别吗?

  李银河:“接纳”与“赞同”有细微的差别。“接纳”就是照他原来的样子接纳下来,不对他做出对错的评判,“赞同”就比较肯定这事是对的。

  笔者:但是,即使嘴上不做评判,但父母心里还是会有一杆秤的呀?父母能否接纳孩子,但却不认同孩子的同性性倾向?就像一个孩子犯错了,父母要接纳孩子,但却不认同他去犯错?

  李银河:这个不一样!比如孩子小偷小摸、撒谎,这都是需要改正的,但是同性恋是不需要改正的,也是没法改正的!最近发生的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治疗”案,被电击“治疗”的同性恋把治疗的大夫给告了,法庭宣判这个大夫是错的,因为同性恋不是病,跟道德也没有关系。

  笔者:那么,当我们不可以做判断的时候,其实就等于赞同!因为已经分不清“接纳”与“赞同”的区别了?

  李银河:恰恰同性恋这个事情没办法说他对还是错。因为他就是个客观存在。他是少数人的一种性倾向。因为他的成因,可能有先天成分。你不能觉得他是“”,也不能觉得他是“”。像美国在1973年就把同性恋从《精神病手册》中正式删去,中国在2001年也把他删去了。就像黑色人种,对于白色来说是不是不健康的呢?比如说,左撇子,你说他是病吗?有15%的人是左撇子,如果我们说左撇子不是病的话,那么同性恋就跟他很像。

  笔者:但左撇子是个人“使用功能”的问题,更多是生理性的。而同性恋更多涉及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与道德行为就是有关系的。

  李银河:左撇子就没有一点心理的因素吗?

  笔者:那么您认为同性恋是生理范畴占的因素多?还是心理范畴占的因素多?

  李银河:我还真没法说!好像有一次福柯也被问到同样问题,有人问同性恋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福柯说:对这个问题,我完全无话可说。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到现在为止,没有定论。

  笔者:既然没有定论,我们就不能说他就是对的,只是不能说他是错的,仅此而已?

  李银河:这……对,既不能说他对,也不能说他错,既不能说他好,也不能说他坏。

  【点评】

  林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一、李银河老师在偷换概念,她把“先天”的“黑皮肤”、“左撇子”,替换了既有可能“先天”、更可能有“后天”因素的“同性恋”行为。同性恋涉及到性行为,而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不一样,人类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更是“社会性”的。性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了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婚姻、家庭与性健康等内容,因此性行为更具有“社会性”,所以才有“性道德”这个概念。但是人类的肤色、或者是否“左撇子”不涉及道德的问题。因此,“同性恋”不能与“黑皮肤”、“左撇子”相提并论。

  二,不应该“歧视”而应该“尊重”一个人,与他是否“天生”还是“后天”的、是“”还是“”没有关系。只要你是一个人,哪怕是有罪、哪怕是先天残疾,都应当被尊重。但“同性恋”在还没被证明是“先天”因素之前,不能用肤色来比对。尊重人与研究该行为是否健康,是两件事。

  对一种既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的行为,作“没办法改正”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在本人了解的范围内,同性恋被矫正的案例是有的,只是没有用“电击”的方法而已。

  【采访】

  二、“同性恋”的“社会性”是什么?

  笔者:如果把“同性恋”看作是一种权利的话,在社会学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所以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有同性恋的权利,那么他相应的社会义务又是什么?

  李银河:嗯……

  笔者:我看到很多人说,“我有这个权利!我有这个权利!”但是从来都不提“我有那个义务”,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

  李银河:权利和义务……嗯,我觉得……比如说,一个异性恋者,我有异性恋的权利,是吗?那我的义务是什么呢?我的义务是生孩子吗?你是这意思吗?

  笔者:至少他的观念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是相悖的。

  李银河:我觉得他们在尽社会义务上,或者说爱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养育了你,然后你怎么样回馈这个社会,我觉得这一点上,同性恋与异性恋没什么区别,除了他们生不出孩子。

  笔者:那么您作为社会学家,您怎样的“性教育”才能够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李银河:我觉得“性教育”应该包括两项内容,一项就是基本的那些“生理”,性交是怎么回事啊,甚至是包括有一些人会是同性恋啊等;还有一块内容就是要教“性观念”。性观念就是告诉你:什么样的性是“”的,什么样的性是“不好”的。

  笔者:什么样的性是“”的?

  李银河:比如说,平等的、自愿的,不能去强奸别人,不能象李天一似的去违背别人的意志。就是说,好、坏的界线在哪里,应当告诉孩子们,如果“”有“”那会更好,实在追求不到“”的话,那也没办法!

  笔者:“”没有“”也没关系?

  李银河:“”没有“”的话,你就很不幸呗!很不完美呀,就给孩子们灌输这种观念。比如说现在有些人,“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我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那她就选择嫁给“”了。你要是嫁给钱的话,你可能会只有性,没有爱。那么你可能会不幸福,不快乐。那如果你又有性,又有爱的,才是更好的关系。要告诉大家这个。

  ……

  笔者:那您澄清一下,您认为什么样的性是可以的?

  李银河:对。我觉得你的印象,好像我在为那些没有爱的性辩护之类。但是在社会上所发生的大量的性行为跟爱是分开的。不说卖淫嫖娼,根本没有爱。大量的夫妻也是这样的,他们只是一起过日子,他们的性和爱是分开的。

  笔者:那如果性和爱可以分开的话,我们还需要婚姻吗?

  李银河: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奇怪啊!

  笔者:因为在社会学的概念里,婚姻就是保护两个人的性爱,他们在这个范围里面是安全、是可靠的。两个人互相承诺的感情,所以在婚姻里的爱和性,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如果说,这些不需要,我可以到别的地方解决性问题的话,那么婚姻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李银河:我觉得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婚姻有好多功能,好多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长期以来,中国人就是注重繁衍后代,养育子女,传宗接代,中国又是一个家本位的社会,祖先崇拜在中国相当于一种宗教似的。

  笔者:那您觉得这种传统的伦理是不是没有价值呢?

  李银河:当然有价值的,怎么能没价值呢!首先它使中国成为几乎唯一一个五千年来没有断绝的文明,这个简直太重要了!家庭的亲情,实际上是维持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中国人多数都不信教,也不太相信来世的,他的全部目标就是传宗接代。

  笔者:或者我们用一个现在比较时髦的词,叫“可持续发展”,可不可以这样说?

  李银河:对。中国的家庭就是你的持续,你生命的延续。

  笔者:从环保界来说,都认可必须“可持续发展”,否则这个地球就不存在。那么从人类的伦理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社会责任,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环保一样。可不可以这样说?

  李银河:实际上你想说,中国的家文化优于西方的个人文化了?

  笔者:不,我认为西方的主流文化也是尊重家庭的。如果不尊重家庭,官员去竞选的时候,他不会把他的家庭拉出来遛一遛。西方和中国是一样的,都尊重家庭。

  李银河:也是,但是社会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分析,就是说西方是一个个人文明的社会。强调点不一样。他们更强调个人的快乐,我们更强调家族的繁衍。

  笔者:强调点不一样,目标其实是共同的,就是他需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对吗?

  李银河:那当然了。人类要保种啊,你不能让人类灭绝了吧。这个肯定是普世价值啊!大家都要把人类繁衍下去,不能让人类灭绝。

  笔者:那么您觉得同性恋的观念会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什么影响?我记得您也提到过的,现在有些孩子,觉得同性恋是时髦,因为看到好多明星都是同性恋,他觉得很时髦,他也可能会去模仿,他也可能会去追逐,这个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影响。

  李银河:那这种影响又怎么样呢?比如说,他本来他是一个男孩,他本来是只去爱女孩的,他突然又想,“我是不是也去试试爱男孩。”又怎么样呢?

  笔者:所以,我们就又回到了刚才讨论的,性行为的社会效应,可能对他人格的成长、未来建立家庭、家庭的稳定等等,包括对他后代,都会有很深厚的影响。因为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的,但是其实是有很密切的关系,包括我们和祖先,包括我们和下一代。刚才我们讨论到了同性恋不能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它?我们怎样去衡量一个道德,她是真正符合了我们人类心灵需求的?您觉得有吗?

  李银河:道德这个东西,她确实是……有一句名言是说,“道德因地理而异”。你好比说翻过一座山,然后道德就不同了。翻过一座山,住着一个食人族。那么在食人族部落里面,吃人是道德的。可是在这边,就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所以,道德这个东西,她会随着时间、地点,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的。

  笔者:那她有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

  李银河:那就是“摩西十诫”了吧,咱们中国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不能杀人啦,不能盗窃啦。全世界都会有一些共同的,比如说杀人偿命啊,或者是不可以偷窃啦。

  笔者:其实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一种观点:同性恋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针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怎样去界定他对别人没有造成伤害,怎样界定伤害?

  李银河:伤害一般指的强奸、诱奸之类的。好像在同性恋人群里的犯罪率,跟一般异性恋的相比,也没什么显著的、统计上差别。异性恋里有万分之几的强奸犯,强奸犯罪的发生,同性恋里可能也是差不多。所以,你说到同性恋的社会影响,除了生育之外,除了异性的能怀孕、生孩子,这个怀不了孕,生不了孩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影响吗?

  笔者:生育是生理上的影响,而观念上的影响,我们现在的观念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比如说,艾滋病的问题,艾滋病其实造成了社会很大的付出,它需要花很多的钱,花很多的人去预防,去治疗,去研究等等。这是一个社会的成本,所以,我们怎么能说,它没有社会的影响呢?

  李银河:你是把同性恋等同于艾滋病了,就是说,它实际上艾滋病它只不过是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大量地在异性恋中间传播,而且呢,在中国最主要的是通过静脉吸毒传播的,你怎么能说是因为同性恋造成的社会影响呢?

  【点评】

  林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人类任何一种行为不可能仅涉及到两个人,所谓“同性恋”,就是指同性之间产生性满足的一种行为。这就涉及到人类的性行为“究竟其目的何在”的探讨。如果仅考虑两个人之间的满足,而脱离社会来谈论,是不负责任的社会学。社会伦理不仅要满足个体,更要满足整体。强调个体而否定整体是不道德的。只强调“存在的合理”而否定“反对存在的合理”是更不道德的。既然,我们可以赞同“允许同性恋”,为什么不能反对“允许同性恋”呢?

  说到底,对一个没有“繁衍功能”的行为,谈及遗传,是比较牵强的,如果该行为都没有可能产生后代,说这个行为是上代传下来的,好比要用研究来证明骡子的父母有可能是骡子一样。

  【链接】

  (新华网):2014年12月1日为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国家疾控中心公布中国大陆疫情:截至2014年8月31日,现报告存活的HIV/AID共49万例,已死亡14万例;在新发现病例中,异性传播64.6%,同性传播24.9%,注射毒品传播5.8%,母婴传播0.9%。

  (澎湃新闻):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约有一半的新增病例是男同性恋者,“在北方,像长春、哈尔滨、北京等城市,男男同性恋占比达到80%”。目前艾滋病防控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是同性恋群体,特别是学生中的同性恋人群。

  (参考消息)香港《南华早报》11月30日发表题为《男同性恋: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下一个重大考验》的文章称,中国并不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治疗手段,目前的挑战是如何让更多的艾滋病高危人群自愿接受检测。

  【采访】

  三、同性恋给教育带来什么?

  笔者:其实我很同情那些父母,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但是因为你们说,如果不认可,就是歧视、不宽容,所以,他们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像我们澳大利亚的听友王先生说:“同性恋在我周围处处都是。工作中、邻居、公交车上。在这里你不能议论,因为同性恋这个概念,就像你说黑人怎么不好,有种族歧视一样,所以就忍了。其实我是被大环境洗脑了,被动接受了,但是对孩子不知该怎么教育,有一天他会问你:那个男的和那个男的为什么牵手拥抱?我说那个很正常,那他说:我也去行吗?那我就真晕了!我要说男男不正常,又在反社会潮流,很矛盾!

  李银河:父母不赞成孩子同性恋是吧?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这样想:父母不赞成孩子是左撇子,那他怎么办?!

  笔者:关键是:您不能把他等同于左撇子一样完全是“先天”的!您也说他的成因没有定论,很可能包含“后天”因素!

  李银河:……嗯(沉默)对,如果是后天的,比如在古希腊,同性恋很普遍,每一个少年都有一个成年男性做他的导师,同时也是他的性伴。那从这个情况看,那完全是后天的了。那为什么是后天的,就一定要反对呢?

  笔者:我的意思是父母有没有可以反对的权利?

  李银河:嗯,他们要是想反对的话,反正就是涉嫌歧视呗。

  笔者:也就是说,还是不能反对?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原则: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与这个原则又相悖了?

  李银河:反正,反对的人显得比较不尊重少数族群的权利

  笔者:那么我们有没有尊重这些父母他们的权利?

  李银河:就是他们想表达他们的观点?

  笔者:对!是的!

  李银河:因为因为他还是可能有先天的成分的,如果反对的话,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压制,一种迫害,或者歧视。

  笔者:那个话其实可以反过来说呀!只要父母发出声音说:我认为这个事情对我的孩子是不好的,只要发出这个声音,就是歧视,那么对父母来说,不也是一种压制吗?

  李银河:(沉默)……嗯,那言论自由的社会就是这样啊,双方要发表观点,你发表你的呗!你就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歧视性比较强的人。那些比较平静接纳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宽容的人。那又怎样呢?如果你愿意去承担“歧视”的名声,那也可以啊!

  笔者:他不会像发表种族歧视言论一样,要坐牢?

  李银河:仅仅因为言论,不会的,发生歧视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坐牢。父母可以表达你的观点:我因为爱孩子,希望孩子一生少受挫折,父母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呗,没有人会把你怎么样啊。

  笔者:那么,同性伴侣也有领养孩子的,像您和您的同伴就领养了一个孩子是吧?他多大了?

  李银河:他五年级,14岁了。

  笔者:现在状况怎么样?记得我采访李圣珍老师时,了解到您儿子在李老师因为有孤独症的症状,在学校跟不上,所以到李圣珍老师那里调适了2年。现在怎么样?

  李银河:他现在还是跟不上班,拉分。

  笔者:他的性取向方面您有担心吗?

  李银河:没什么担心,他是非常明确的异性恋!

  笔者:您怎么知道?

  李银河:从小他嘴里就常常说要结婚、生孩子之类的。反正看出来没问题。

  笔者: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学者也都有共识,孩子需要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里成长,他才比较可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您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要吗?

  李银河:家庭当然非常重要,人类跟其它的动物不一样就是,孩子小时候,离开父母是不能生存的。有好多小动物,刚出生一两天,他就能够自己觅食,但人类恰恰就是不可以的,他一定要有一个环境来哺育他,有好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起码在青春期之前,他是不可能自己独立存活的。

  笔者:还有在他做人的人格方面,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银河:我觉得那真是很关键的影响,太关键了!有好多人后来得了心理疾病的,后来成了杀人犯的、连环杀手的、心理变态的,各种各样的,好多都是童年环境造成的。……

  笔者: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您主张承认的“同性婚姻”,假如你们领养孩子,爱孩子,就要遵循成长的规律来教育。孩子需要在有父母的情况下养育,有人将称之为“标准配置”,是基本“人权”,因为孩子就是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结合,对吧?那么,你等于是人为地把孩子放到了一个只有父亲没有母亲的,或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生长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于今后的漫长人生,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有没有估算到?

  李银河:这个……因为现在双亲都是同性的时间并不长,是吧?比如说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它是美国最早批准“同性婚姻”的,这个州有很多同性婚姻的领养的孩子或者单亲,其中一个人生的孩子,在他们当中的调查,好像并没有显出来他们犯罪率特别高,或者心理特别不健康什么的。夫妻关系不好的这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坏影响,要比起夫妻是同一个性别但是感情非常好的,那就还要严重。是吧?

  笔者:那也就是说,您认为孩子应该在一父一母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健康这个规律,它是错的?

  李银河:是错的!是异性恋霸权的思维。你看咱们大街上计划生育的宣传画,一个爸爸一个妈妈领着孩子,从来没有说,两个妈妈领着一个孩子,是吧?它的这个霸权是很弥漫的,是吧?弥漫在各处,它影响到人的想法,人们的观念。

  笔者:但是,也有人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类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不是人类自己拍脑袋,或者投票决定的,而是人类长期繁衍,流传下来的,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模式,刚才您不也提到了家庭的重要性?怎么能说这是霸权的呢?您不是前后矛盾了?

  李银河:它(异性婚姻)一直是重要的,就是说,它所在人类繁衍的这个角度来说,是养育子女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它一直是主流,它永远都是主流。但它主流并不能证明它就完全正确,是吧?因为,你是主流,那你往往就会形成霸权,是吧?你会忽略,会歧视那些同性恋者。

  笔者:但是,联合国在1989年设立的国际家庭日,恰恰就是看到目前的家庭岌岌可危,要保护家庭。但是我们现在也看到,大家都在埋怨:社会世风日下、道德崩溃,小三啊,小秘啊……各种各样,家庭解体,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您认为应该怎么办?您对这个社会现象担忧吗?

  李银河:我觉得就是只能用我们2000年修改婚姻法时的争论了,一个专家是主张恢复通奸法的。他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夫妻双方有忠诚的义务,有一方违背忠诚义务的话,另一方有权诉诸法律处置。”后来所有的专家,大家都起来反对,所以后来就没有写进婚姻法。因为有些东西只能用道德谴责的方式,而不是用法律处置。好比说,现在有好多人去包二奶,去搞小三啊,这都是严重违反婚姻道德的。搞婚外恋、婚外性行为。这个是非常可耻的,违反婚姻道德的,该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把他们彻底搞臭!

  笔者:那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不结婚好了!是吗?是这意思吗?

  李银河:对!不,这样的话,有一些人就不想进入一对一的关系了。那很可能!

  笔者:对吧!那怎么办呢,那对社会有影响吗?

  李银河:那你看在西方,比如说现在北欧国家,有50%的对子都是不进入婚姻的,就是同居。那么在美国、法国,都是30%,就连日本都30%了。所以也是跟这种婚姻道德、婚姻对人性行为的约束,是有关系的。而且还有就是离婚成本特别高啊,后来我移情别恋了,然后要想离婚特别困难,所以好多人就干脆不结婚了。中国现在也有这种单身的上升趋势。

  笔者:对,美国家庭联合会的统计,美国30%的孩子是非婚生子。所以,联合国设定“国际家庭日”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银河:对,就是希望大家尽量地还是去结婚,繁衍后代。不过这个社会能不能够繁衍,并不一定跟结不结婚有关,因为在好多北欧国家,西欧国家,我们都会发现,现在统计表明,现在非婚生子比例已经超过婚生子了。也就是说,现在的婚姻确实真的遇到一些问题了!

  笔者:好,谢谢李老师!

  【点评】

  林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人除了享受权利,还需要懂得尽上义务。我们除主张“性权利”以外,更要学习“性义务”。教育的任务是让人更进步,更文明。性的进步,性的文明到底是什么?难道是更多的性伴侣,更多的行方式吗?回答人为什么要使用“”,才是真正的教育方向。“同性恋”的现象至少给教育有这样一个提示:性取向不仅仅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期待家庭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成长的方式,一般来讲,也只有通过异性的结合、父母的教养、道德的引领、社会的规范来完成。

  【链接】:

  北京通州的“李圣珍教育顾问中心”以收治“问题学生”闻名。李银河领养的儿子,曾被送来中心调适两年。据李银河博客称,孩子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差很远,上了小学一年级还是三、四岁的样子。据李圣珍老师观察,这是个聪明孩子,只是不合群,有孤独症的倾向。

  李圣珍老师介绍:“问题孩子”一方面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不正确的养育方法造成的。十多年前,李银河与“同伴”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半岁的男孩,作为养母,李银河虽说很爱孩子,但平时不太会亲近孩子,都由“同伴”照顾孩子,一高兴就领孩子去买一大堆好吃的,不懂得从教育原理和心灵上关照孩子,孩子常年住校。不过,李银河在博客里提到儿子不适应学校的事,称:“既然不是孩子的问题,那就是学校的问题,是教育模式的问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对话李银河:同性恋会给教育带来什么?

  稿源:环球网

  作者:钟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