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盱眙县李银江:28年里的“孝子与父亲”

14.01.2015  01:11

  中国江苏网1月13日讯(记者 罗鹏)1月9日下午,江苏最美基层干部发布会在淮安盱眙县举行,该县桂五镇民政办主任、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荣获“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称号。这一消息传到桂五镇敬老院,老人们并不感到意外——“他早就是我们心中的大孝子,最美称号就该是他的。”

  是“港式”养老院,更甚“港式”

  午后阳光慵懒地打在桂五镇敬老院的广场上,显得格外温暖,宁静安逸的小院中,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或是打牌,或是一起唠着家常。老人身后,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间里,空调、沙发、彩电、冰箱等家用设备一应俱全。24小时不间断热水的“洗澡间”,“赶超”城市水平的健身房,种类多样的餐饮供应,这一切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一个乡镇级的养老院,就连老人们都说:“我们享受的是‘港式’服务。”

  不过,院长李银江却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如今的桂五养老院,比香港的还要好。去年,李银江与同事们去香港的养老院考察,本以为大都市的养老院能“甩出一条街”,但到那一看却吃了一惊,桂五的养老院要好很多,“我们老人住的房间大多了,20平米一个房间,两位老人,而香港的养老院,床只能够一人翻身的,我们的硬件设施根本不比别人差。”李银江透露,养老院已将订购了一台价值1万5的洗衣机,一台即时烘干的干衣机,确保老人任何时候都能穿着干净的衣服。

  77岁的谢奶奶,正和她87岁的老伴在院里晒太阳聊天。“这是我撮合的老夫少妻组合,谢奶奶一出生就全盲,名字就叫谢盲。她没有子女,在敬老院已住了十多年,农村这样的老人要是在家,可想而知过成什么样?你再看看她现在。”说着,李银江让记者闻一闻老人的头发。“没有老人味!”记者说。“老人身上无异味——这是我对护工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李银江说。

  28年前,李银江30岁,当了三任村支书的他被委任为镇民政助理和敬老院院长。90天的时间,他将一片荒地建成拥有11间住房的养老院;28年后,李银江已近花甲,养老院却在他的精心耕耘下,越发“年轻”。

  28年里的“孝子与父亲”,不是亲人更似亲人

  1986年,李银江受命筹建桂五敬老院。地段是一块荒地,他二话没说就在边上搭了个窝棚干开了,吃住在工地,搞设计、运沙石、扛木材、看料子,忙得不亦乐乎。90天过去,一座拥有11间住房、设施齐全的敬老院建成了。从此,李银江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精心操持,为孤寡老人当“儿子”,为孤儿当“爸爸”,俨然一个大家长。28年来,敬老院先后四次改造扩建,占地面积从当初的4.2亩,扩展到现在的34.5亩,房子从当初的200多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650平方米,累计供养五保老人有95人。

  都说老小老小,老人像小孩一样难侍候。进敬老院的老人多是孤寡老人,更是难侍候。李银江不仅不厌其烦,还在工作中创新了不少非常有道道的“金点子”,让老人们人人尽欢。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身在农村,一辈子劳动惯了,这一闲下来,手无抓痒,心里也就空落落的,最好的养生还是劳动,李银江脑筋一转,便决定兴办“农疗园”。提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老人积极响应。很快,李银江带领有行动能力的老人就开发出三块地:一块种菜,一块养鱼,一块种粮。劳动全凭自愿,实行工分制,每劳动一小时计一分工,每分工开价3元。老人非常积极,多的一天能挣到10分工。随后,李银江全面推开工分制,烧水、扫地、浇花、锄草、种菜、喂猪,都一样计工分。到年底分红,多的能拿到三四千,少的也有几百元。几年下来,万元户有好几个。而更为神奇的是,自有了“农疗园”,老人身体好了,生病少了,过得都很开心。目前,桂五敬老院已开发农田9亩、菜地2亩、鱼塘9亩,全院日用蔬菜、鱼实现了自给自足,粮食也实现了半自足。

  侍侯老人,李银江把自己当作儿子;抚养孤儿,李银江又把自己等同父亲。老人说李银江比亲儿子还要亲,孤儿说“李爸爸”比亲爸爸还要亲。如今,桂五镇敬老院也成了温馨温情的“孤儿院”。杨家三姐妹是林山村人。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遇车祸身亡,三姐妹成了孤儿。李银江知道后,将三姐妹接到了敬老院。从此,饮食起居、添置新衣、辅导功课、开家长会……李银江当爹又当娘,一一照应到位。为了让孩子们有家庭的温暖,李银江还经常带她们回家,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家常、一起看电视、一起做家务。在李银江的精心呵护下,三姐妹都个个长大成人。

  困难群众的“110”,“骑着自行车的消防员”

  作为镇里的民政主任,李银江不仅要管老人,还是全镇困难人群的“大管家”,他还有个外号,叫“110”。因为他兜里总揣着些名片,困难户家家都有,只要有事,一打手机,他准会及时赶来,整个镇子里就看见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的身影。2012年,有一开发商看中桂五镇千亩荒山,想投资5亿元兴建太阳能发电站。然而,整座山上有357座坟墓需要全部迁走。开发商非常苛刻,时间就2个月,完不成就放弃。在农村,动祖坟那是大忌。村民听说后,意见非常大,谁都不同意迁。镇领导深感这个项目对偏僻的桂五镇来说就是一个“金砣砣”,实在不想放弃,便找到李银江。李银江一口答应下来,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

  一连几天,李银江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却连吃“闭门羹”。但他没有打“退堂鼓”,随即调整工作思路,决定从有身份的人家入手。他想到有4座坟是一位老领导家的祖坟,便集中精力做起他的工作。一次不通,两次三次。自己不行,再搬救兵,请过去与其搭过档的老书记帮助做工作,直至做通。

  万事开头难。有了老领导放出了样子,这之后,李银江再做起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顺畅多了。那段时间,李银江带着敬老院几个能干的老人就住在山上,外请一台挖掘机,白天干活,晚上登门做工作,做一户迁一户,一刻也不停息,整个人晒成了黑炭,瘦了好几圈。如今,电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了一道风景,也为镇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效益,群众无不打心眼儿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