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贵:技术革新 “唤醒”34台设备

21.11.2019  00:21

工作中的李永贵。盛义摄

  工匠名片

  姓名:李永贵

  性别:45岁

  职务:华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冲焊车间主任

  推荐理由:将传统冲压生产线向半自动生产线改造,让面临淘汰的设备焕发新生命。

  曾获荣誉:靖江市“优秀车间主任

  匠人之语:技术革新永无止境,智能制造是终极信仰。

  下午5:00,华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冲焊车间内,车间主任李永贵的微信运动步数已经达到2万步。此刻他蹲在一台大型冲压机前,和技术工人讨论模具改造图。身旁的庞然大物,是他下一步改造的目标,这个原本靠人工一拨一动的铁疙瘩,将在他的手中,成为聪明灵敏的自动化设备。

  多年来,李永贵每年啃下几个“硬骨头”,整个车间里面临淘汰的34台老式冲压机和200多套模具,在他的手中仿佛活了过来。技术革新,自动化改造,成了华达的流行词,而他活脱脱成了企业的“技术网红”。

  李永贵21岁走进华达时,当的就是冲压工。民间流传着“十冲九不全”的俗语,可见他的选择是无奈之举。没有一技傍身的小年轻,在偌大的企业里,迅速发现了兴趣点。在冲压车间旁,有个小小的模具车间,看着模具师傅们成天设计、调试模具,李永贵第一次感觉到内心的召唤。

  午间休息时、每天下班后,上班间隙时间成了他的宝藏。他自学钻研成痴,甚至练就了“见模知件、见件知模”的本领。也就是说,一套模具他拿到手里,就能迅速分辨将来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模样,而一个产品交给他,他也迅速知道该设计一套怎样的模具才能生产。

  冲压车间出了个自学成才的聪明小子,很快传遍了整个企业。24岁时,李永贵像跳龙门一样,成了最年轻的车间主任。担任车间主任第一年,他就凭着对装备性能、模具匹配的了如指掌,在两个月内实现新装备生产线正式批产,冲压车间当年实现产值6500万元,设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可好景不长,面对大浪淘沙的技术革新潮,那些年看起来先进的现代生产线,很快就变成了“鸡肋”,生产能力、产品正品率、用工要求远远跟不上发展需求。

  过去,出口韩国的汽车隔热板是冲压车间的主打产品,但是由于这个产品是铝制品,在生产的拉伸过程中容易开裂报废,产品的正品率始终难以突破85%,造成原料和人工的极大浪费。李永贵将隔热板的模具拆解开,对调上下模、反转方向、调整结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永贵试了无数种方法后,他决定,将生产工艺从拉伸工艺改造成成型工艺,彻底避免了拉伸过程,产品的正品率当年就提升到了96%。仅隔热板这一个产品,供货额就从当年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亿多元。

  李永贵像啄木鸟一样,一个个去找原产品开发中设计不合理的细节,一个个对模具定位装置,自2006年至2012年,实施技术革新模具达40多副。在他手中,每张板料利用率提高10%,明显提升了经济效益,他也被企业评为“革新能手”。

  2012年起,华达公司推行“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及智能化制造。如今的冲焊车间,是四个冲压车间合并而成,面对150个工人、34台日益老旧的设备、200多套模具,李永贵每一天都在思索怎么让这些几近“退休”的设备和模具重新找回生命力。未知的领域挑战太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有自己去摸索。每天工作的13个小时内,他像个痴人一样,盯着每一台设备思索,庖丁解牛般在脑海中一步步拆解工人的动作、产品的结构、设备的运行原理。

  终于,他拿出了在原有设备上增装辅助机械夹手和伺服联动机构的改造方案。与厂家对接、和设计师探讨、在设备上试验,2014年,华达实现了首条油底壳产品半自动化生产,用工明显减少,也减少了中间物流搬运环节,李永贵的车间在不增设备台套的情况下,年产值由6000万元提增到1.1亿元。

  和李永贵走在1万多平方米的冲焊车间里,大型设备旁的工人寥寥无几,机械臂卖力地搬运着原材料和成品,自动化的生产场景是他心里最壮美的工业之美。

  从一名普通冲压工到机器人装备设计制造者,在旁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大转变,但在李永贵眼中,“不过是个人的努力恰好契合了国家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在他心中,智能制造,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一直是他不断追求的目标。而他最骄傲的,就是能赋予生产线强大的生产力,看到亲手改造的一条条生产线和一个个模具,在生产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