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祥:汪青辰等老干部重访旧地鸣枪致意

22.03.2017  14:29

李国祥

 

李国祥,季市镇安武村原会计。1958年,20岁的李国祥初中毕业,到村里任会计。上世纪70年代初,有一年春节刚过,安武村来了几名老干部,李国祥负责全程接待并陪同他们。

 

所谓接待,就是陪他们在湾腰沟附近、在村里转了转。”李国祥回忆说。来安武村的老干部是汪青辰、薛先洛、贾剑平、贾成和蒋逸成,一行五人,轻车简从,将车停在长安,步行到村里,在李国祥的陪同下,故地重游,寻找当年他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寻访老区的父老乡亲。

 

据资料记载:1940年,靖江县委、县政府在新镇市蒋家埭(现生祠镇三圩村蒋家埭)挂牌成立,后向靖中侯河区迎祥乡一带转移。1942年八九月间,根据苏中第三地方委员会(简称三地委)的指示,靖江县党政军机关向靖东长安市湾腰沟(现季市镇安武村湾腰沟埭)转移。由此,靖东的长安市地区成为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在湾腰沟工作时,汪青辰任靖江县委副书记,薛先洛任靖江县农民抗敌协会会长,贾剑平为县委政治保卫队队长,贾成任东兴区委书记,蒋逸成时任县长安区公安股长、县太和区股长(当时战况复杂,五位老干部的任职时有变动、调整,以上职务皆为“曾任职”)。解放后,五位老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继续为新中国的各项事业辛勤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有的已退休,有了空闲时间,便相约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

 

李国祥说,贾剑平性格爽朗,重回湾腰沟,总是喊:“小李子,麻烦你了,陪我们走一走吧!”第一年回到故地,峥嵘岁月一幕幕浮现心头,贾剑平掏出佩戴的小手枪,朝天鸣枪五次。

 

薛先洛向李国祥讲起在湾腰沟的生活。当时生活艰苦,大家分散活动时,就住在群众家里。薛先洛当时曾在长安市吴筛郎家、湾腰沟陈汝贤家住过,“不管吃住哪家,都按规定给粮票和贴点油盐钱。战争期间,没有洗过什么热水澡,晚上回到住户家,都是用手巾到河边弄点水,抹抹身子。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天把群众的水缸挑得满满的。也正因如此,群众视我们为一家人,那真是鱼水情深啊!”(摘自薛先洛著《洛痕集》)

 

汪青辰非常和善,认真听取村里的意见和建议。当他得知村里的文武殿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时,一直记在心里。后来,汪青辰多方筹措,帮助村里重新修建了文武殿桥。

 

李国祥说,五位老干部还去看望了当年短枪队、基干队部分老队员。有一名叫陆银富的,可能是独立团的外编队员。老干部们都记得陆银富打仗非常勇敢,就特地去陆银富家看望他。

 

后来他们还来了几次。每次来,老干部们都要走访五六户人家,有的是当年的战友,有的是烈士家属。老干部们总是问问他们,日子过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需要他们帮助解决的。”李国祥说。安武村10队有位村民叫刘保国,曾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对党忠心耿耿,被国民党抓到炮楼里,捅鼻子、灌辣椒水,九死一生。得知汪青辰、薛先洛等五位老干部下乡看望大家,刘保国非常激动,对李国祥说:“如果老首长下乡,你一定记得通知我,让我看看他们!

 

五位老干部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悄悄地来看一看革命老区,看一看老区的乡亲们,再悄悄地返回,从来不打扰村里的工作。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高风亮节,让我永远敬佩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