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李光耀的“手腕”:一生敢言敢斗赢得尊重

30.03.2015  21:19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杨月)29日14:00,新加坡为前总理李光耀举行国葬仪式。16:40,国葬仪式现场,集体重申新加坡誓言:“无论种族语言如何不同,要在公平法治基础上,实现公平进步以及国家的繁荣。

  在李光耀的国葬仪式上,有来自23个国家的政要出席,包括亚洲多国的政要,以及远至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与新加坡关系密切国家的代表。

  为什么一个国土面积只有683平方公里的小小城市国家,前领导人的逝世,如此牵动全世界?

  这与李光耀的政治“手腕”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他一生敢斗敢言,无惧批评,他用智慧赢得了民众、媒体,甚至政敌的敬佩和尊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图片来源:新华网

   如果不站起来回应外媒抨击,便会失去人民的尊重

  新加坡与其他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不同,在李光耀主政时期,新加坡鲜受西方主流媒体的批评,李光耀究竟有什么“手腕”?

  剑桥毕业、律师出身的李光耀懂法律、懂媒体、懂政治。面对外媒对新加坡领导人的恶意诽谤,他反应强硬,一招制胜。他主政时,不止一次与西方媒体过招,甚至对簿公堂。李光耀一生以个人身份诉媒体诽谤案件超过20起,全部胜诉。

  1990年,《泰晤士报》专栏作家伯纳德·莱文指责李光耀治国“专断”。李光耀邀请这名记者在伦敦举行一场面对面的电视直播辩论,对方未“应战”,称李光耀应通过报纸而非其他媒介回应。李光耀回信表示“遗憾”,《泰晤士报》未予刊载。随后,李光耀在《独立报》买下整版广告刊登这封回信。他说,“提出质疑的人如果不肯面对他的批评对象,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手腕”背后,是不曾动摇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李光耀曾说,“如果我们不站起来回应外国媒体的抨击,新加坡人民,尤其是记者和学者们,就会认为领导人不敢辩驳或者辩不过对方,从而不尊重我们”。历经半世纪国家飘零,艰辛的发展之路早就练就了李光耀强大的内心。接受过西方专业法律训练的李光耀,能把种种诽谤转化成具体的法律问题,有的放矢,箭无虚发。

  “手腕”强硬,不仅击退了质疑,更赢得了尊重。李光耀国葬仪式前,英国首相卡梅伦称,李光耀一直是英国的朋友,他的智慧之言,尽管时有批判,但也令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多名英国首相获益良多。有媒体评论,也正因李光耀对“亚洲价值观”的笃定信念和长期践行,才让新加坡获得了发展与成功。

   记者们不具有想登什么就登什么的权限

  早年,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时常被批评为温和独裁,《纽约时报》就曾称其集权、政府廉洁、经济自由,但同时压制政治对手、对言论自由和公开集会管控严格。

  事实并非如此。国葬仪式上,新加坡前内阁部长王邦文致辞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且积极的实施,虽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不那么“喜爱”他,但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新加坡能够更好。

  “报刊的四种理论”作为新闻领域的经典理论,其中的“自由报刊理论”在世界各国有极大的影响力。李光耀对此表示质疑,他有自己的观点:“西方制度容许富裕的报业巨子决定选民每天该阅读什么,我却不吃那一套。”他还说,“报刊的拥有者和记者们,不具有想登什么就登什么的权限,因为与新加坡的部长们不同,他们不是民选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具有对政治指手划脚的权力。

  李光耀还曾与媒体“剑拔弩张”,在与媒体的斡旋中,有两个事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李光耀的胆识和智慧。

  第一个事例,是1959年第一届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大选前,面对仇视该党的英文大报《海峡时报》,李光耀公开威胁,如果赢下大选,“必会跟他们算这笔账”。后来果然,该报的编辑部人员全部迁移到吉隆坡。1965年,该报迁回新加坡,转而支持行动党,但李光耀“并未因此而对其稍微敬重”。

  第二个事例,是二战后各种政治派别控制的媒体暗流涌动,李光耀力推立法。1977年,新加坡通过立法,强令所有报纸上市,又推动了报业股票分级。设立特别股票“管理股”,所有报社的股票必须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股权,大众可持有;另一种是“管理型股票”,投票权是普通股的200倍,政府决定其归属。这样,政府对报社管理层任命等重大事宜便具有了完全发言权。这些管理股被分给本地四大银行,按李光耀的说法,银行业的商业利益决定了,会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保护国家的稳定和成长。他还立法使个人或公司所有的股权限制在3%以内,这样股权极其分散,没有任何人能决定报社的走向。

  面对西方媒体的指责,面对本国媒体的问题,李光耀却应对得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他曾说,即便别人把他埋葬,如果他发现国家运转有异常,也会从坟墓里跳出来。

  或许就是这颗“公心”,才是最有力的武器,足以助他击败所有谩骂和诽谤,以“所有人都有机会贡献社会,并且能在社会发展中受益”的美好愿景,将新加坡建设成受人尊敬的“微型强国”。

  原标题:再忆李光耀的“手腕”:一生敢言敢斗赢得尊重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