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弟”:一个网红的陨落

27.01.2019  18:00
“杀鱼弟”:一个网红的陨落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这几天,经媒体报道后,苏州“杀鱼弟”再上“热搜”,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今年1月3日,苏州市姑苏区娄花街菜场水产门市的孟某父子在卸货工程中,因为不满姜某挡住车道,猛按喇叭,惊到姜某,引发口角和斗殴。后经鉴定,孟某父子身体并无大碍,姜某肋骨和鼻梁骨骨折,已达轻伤二级。孟某父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苏州市姑苏警方刑事拘留。报道称,孟某父子二人或将面临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惩罚。

  让人大跌眼睛的是,斗殴中那位“孟某”,就是几年前传奇般蹿红的苏州网红“杀鱼弟”。2010年11月25日,一则题为“苏州最年轻杀鱼弟!绝对震撼你的视网膜神经”的网帖传遍网络。网贴记载了9岁男孩孟凡森在自家鱼摊上杀鱼的一幕,他手法娴熟,麻利飞快地将一条条鱼击昏按住、去鳞除鳃、开肠破肚、理好装袋。幼小的年龄、醇熟的技巧、倔强的表情、犀利的眼神,让相关的视频和照片“自带流量”,传遍网络,网友亲切地称呼孟某森为“杀鱼弟”。

  这几张照片,感动了买鱼人,感动了网友,感动了中国。人人纷纷感慨,同样是八九岁的年龄,很多孩子只会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说替父母分忧,就是自己能料理好自己都阿弥陀佛。反观人家“杀鱼弟”,小小年纪就能独立干活,多好的孩子呀!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买鱼人会有意无意去照顾孟家的生意。孟某森的父亲干脆打起“杀鱼弟”的招牌,将水产店更名为“‘杀鱼弟’水产”,招牌上印了一张孟凡森杀鱼时微笑的正面照。观潮君(公号: jdgc369)搜索发现,2011年,东方卫视的《加油!老爸》栏目曾邀请孟某父子去做节目。节目中,孟凡森哭着对镜头说,自己是因为看到爸妈每天忙不过来,手上都是伤疤,想帮忙分担一些,才主动帮着杀鱼,不是爸妈的错。孟某森还表示:“我一定会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不让爸爸再杀鱼,过上好日子。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三张照片带给人们的“杀鱼弟”,和现实中的“杀鱼弟”,有着很大的差距。

  “杀鱼弟”的父亲孟某青是山东兰陵人,孟某青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弟弟在一次洗澡中因煤气中毒去世。后来,孟某青到苏州打工,有了自己的鱼铺,结婚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不小心就生多了”,他有6个孩子,两个是女儿,孟某森是老大。孟某森小的时候放在老家养,然而,他酷爱下河抓鱼,一抓就是几个小时,读书倒不感兴趣。老家的人说,这个小孩老下水,太危险了,还是领到苏州去吧。于是,就有了苏州的“杀鱼弟”。

  “杀鱼弟”出名后,有人就问了,这孩子才十来岁,怎么就辍学了?于是,一些地方纷纷寄来学习用品,有的还承诺为其继续学习提供帮助,但没有后文。尽管“杀鱼弟”表态要好好读书,但他回到学校还是上课睡觉、课后偷偷跑到网吧打游戏、在班级里总是被老师罚站。最终,书没有读下去,“杀鱼弟”还是成了“杀鱼弟”。随着岁月成长,孟某森长得膀大腰圆,走在人群之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并且记得,这就是当年让很多人激动过一番的“杀鱼弟”了。

  “杀鱼弟”重新回到公众视线,是去年的夏天。2018年7月31日,孟某森在与家人激烈争执后,喝农药“百草枯”自杀。起因是他的父亲让他到老乡那里去收卖鱼的钱,可是孟某森记错了价格,回来后被他父亲责骂,于是气而自杀。“杀鱼弟”在住院28天、花费14万元后,“杀鱼弟”起死回生。“杀鱼弟”的自杀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各种报道、评论纷至沓来,他们纷纷提醒“杀鱼弟”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要多关怀这个孩子,要关注他内心的世界。孟某森的妈妈也表示,今后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然而,仅仅一年多之后,“杀鱼弟”便以“打架哥”的身份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而实际上,“杀鱼弟”并非第一次成为“打架哥”。姑苏警方称:从2014年到2019年,父子俩记录在案的打架斗殴有6次,“之前的套路都是‘杀鱼弟’上去打人,因为那个时候他年纪还小,还不能依法处理。”也许,在“杀鱼弟”18岁的人生中,责骂、殴打已经是生活的日常。脾气暴躁的父子之间习惯于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只不过,家庭中的这种模式一旦到了社会上,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从九年前的“杀鱼弟”到一年前的“自杀弟”,再到如今的“打架哥”,孟某森已经完全被自己的所作所为打回“原形”,作为一个网红,孟凡森从“神坛”陨落,留在网友心中的是五味杂陈。从网红“杀鱼弟”到卖鱼的“打架哥”,孟某森所作所为、所遭所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杀鱼弟”虽然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个体,但这个个体的多棱镜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依然给我们诸多启示。

  ——“杀鱼弟”刚成为“网红”时,社会立即为他贴上了“穷且弥坚”“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标签。在人们心目中,“杀鱼弟”年纪轻轻就能帮助家里操持家务,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责任与担当,堪当有为少年的励志榜样。然而,后来的事实让人们逐渐看到,并非贫穷的就是感人的,也并非苦难的就是励志的。贫穷可能有客观的因素,更有主观的因素。同样的外来工子弟,有的人沉沦了,有的人奋起了。同样的寒门家庭,有的家庭浑浑噩噩,日复一日,在原有的轨道上“常态运行”,该打麻将就打麻将,该喝酒喝酒,该打骂小孩还是打骂小孩;有的家庭奋起拼搏,励志成长,一门培养出“两个清华”“五个博士”。这是否提醒我们,应该摒弃标签化思维,摒弃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学会理性、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并分析问题?今后,这样的个体还可能出现,我们是否应该具有一双更加智慧的眼睛,而不陷入盲目的冲动和廉价的感动之中?

  ——生于一地,谋生于另外一地;时而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时而与父母在一起;有时候是留守儿童,有时候是外来儿童,“杀鱼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千千万万打工一族子女的代表。在这一群体中,父母一辈忙于生计,有的通过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而获得了满意的生活,有的从大学毕业生收入不高的现实中简单地得出了“读书无用”的结论。很显然,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杀鱼弟”的家庭也是不以为然的。孟某森打小就不喜欢学习,在课堂上睡觉是常态,翘课也是家常便饭。小孩子厌学是正常的,但如此明目张胆又何尝不是家庭的纵容?对父母来说,外来务工随迁子女1200的借读费,是他们的血汗钱,既然念不好,也就不必浪费了。对教育根深蒂固的轻慢,即便“杀鱼弟”走红之后有来自教育机构的关心,有来自网络的诸多质疑,终无法让“杀鱼弟”回到课堂。对任何人来说,原生家庭都是无法选择的,但人们可以选择奋斗,去做出改变。就很多每天在为生存生计而奔波的人而言,如何把“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的信念植入他们的大脑,还要社会共同的努力。

  ——细读“杀鱼弟”的故事,还有一些细节耐人寻味。比如,他很早就辍学了,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但并没有得到追究;比如,他在家乡就读的学校周围,有许多供学生上网打游戏的网吧,“杀鱼弟”放学就到那里去打游戏,却很少人管;再如,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在桌上睡觉,老师只是把他拎到走廊罚站;等等。“杀鱼弟”在没有什么读书氛围的家庭中长大,没有读书的热情,也没有人督促他读书,在过早参与工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不易,在市井社会中,学会了如何使用暴力。他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关注和关怀,但还远远不够。社会应该有帮助一个人突破出身、改善自我的机会。如果人们不满足于对“杀鱼弟”的猎奇,而是真心实意帮助孟凡森重返课堂,他的人生会不会还像现在这样悲凉?如果社会对他的关注关怀能多一些、完善一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师资能再好一些,“杀鱼弟”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

  “杀鱼弟”不过才刚刚成年,他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从他身上,值得思考的东西,也还有很多。我们关注“杀鱼弟”、细读他的故事,是希望从他身上看到一些问题,获得一些启示。从懂事能干的“杀鱼弟”,到沉默冲动的“自杀弟”,再到霸道嚣张的“打架哥”,孟某森的人生走了一道曲线。好在人生道远、人生方长,我们希望“杀鱼弟”能够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路,思索一下过去的得与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做一个人们期待中的“励志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