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

23.04.2015  15:07
  日前,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年(第五届)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
  据了解,C-BPI是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项扶持的中国品牌建设基础工程,由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及直属研究咨询机构Chnbrand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年度调查项目,旨在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消费选择,帮助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于2011年首次启动。
  2015年3月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的通知》,强调促进实现“三个转变”,继续深化品牌培育工作,持续开展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的评价及发布工作。
  2015C-BPI调查区域覆盖全国30个城市,调查对象为15岁到60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根据性别、年龄、收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样本数量为11500个,采用入户面访,调查时间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至2015年2月28日结束,历时151天,覆盖行业从2011年105个增加到2015年的158个行业,涉及被评价的主流品牌达到7800多。
  本土品牌优势扩大 
  据《2015年C-BPI中国品牌力指数年度消费者评价报告》显示,在2015年的158个行业第一品牌中,有68%的行业第一品牌由本土品牌获得,这一比重比去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其余32%的行业第一品牌由国际品牌占据。在107个本土第一品牌中,广东仍然是品牌大省,占据了25%的第一品牌席位,其次是北京和上海,分别占据第一品牌的21%和10%,浙江和山东的第一品牌占比较上年有所增加。在51个国际第一品牌中,美国占比较上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55%;位居美国之后的是日本、法国和韩国,分别有4个品牌获得第一品牌。
  从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业三大行业的第一品牌分布看,在服务行业中本土品牌占比85%,仍然具备压倒性优势,但已经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同时,本土品牌在快消品和耐用品获得第一品牌的比例在2015年分别增加了4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本土品牌在这两大行业的竞争优势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年逆转国际品牌、新晋行业第一品牌的本土品牌有农夫山泉(瓶装水)、云南白药(创可贴)、联想(显示器)等。
  在快速消费品74个细分行业的第一品牌中,国际品牌在生活用品领域中具有绝对优势,第一品牌占比72%;本土品牌在饮品、药品/保健品行业的占比最高,第一品牌的比例分别为86%和83%,代表品牌包括饮品中的加多宝(凉茶)、雪花(啤酒)等,药品、保健品中的云南白药(创可贴)等。耐用品行业,本土品牌在家电产品、信息通讯和家居用品中都占据大多数第一品牌的席位;汽车、电动车领域,国际品牌具有明显的优势,代表品牌包括北京现代(主流车)、奥迪(豪华车)、米其林(汽车轮胎)等。服务行业涉及的46个细分行业中,金融服务领域、网络服务领域的第一品牌全部为本土品牌,同时,本土品牌在批发零售和一般服务业也占据绝大多数的席位。代表品牌包括批发零售业中的中国石化(加油站),金融服务业中的中国平安(财产险、人寿险、汽车保险),网络服务业中的腾讯游戏、携程(在线旅游服务),一般服务业中的浩沙(健身会所)、中国青年旅行社等。
  第一品牌争夺愈演愈烈 
  C-BPI在过去5年连续调查的行业共有92个,有53个第一品牌在过去5年内持续保持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占比58%。这些连续五年保持领先地位的第一品牌,是2015C-BPI“黄金品牌”。快消品行业有30个“黄金品牌”,包括蓝月亮(洗手液)、蓝月亮(洗衣液)、蒙牛(酸奶)、长城(润滑油、机油)等;耐用品中有13个“黄金品牌”,代表品牌包括格兰仕(微波炉)、米其林(轮胎)等;服务业有10个“黄金品牌”,如平安保险(汽车保险)、永和大王(中式快餐连锁)、新浪(互联网门户)等。
  据介绍,C-BPI行业第一品牌领先程度的强弱反映了行业内对第一品牌争夺的激烈程度。从动态对比来看,2015年C-BPI领先优势强的第一品牌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大幅下降,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相反,领先优势弱的第一品牌比例同比增加了22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各个行业内对于第一品牌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观察过去4年内第一品牌被逆转的比例,可以发现2015年第一品牌的争夺战更加激烈。在2014和2015年度连续调查的148个行业中,有45个行业第一品牌发生了逆转,占比高达30%,远远超出17%的历史最高值。
  如2014年国产葡萄酒的第一品牌长城,已经连续4年作为行业第一品牌,而在过去三年内长城葡萄酒的品牌力却在逐年下降,这一现象并没能引起品牌拥有者的足够重视,导致在2015年被张裕葡萄酒逆转,从而痛失行业领先地位。类似的情况还有,墙面漆—立邦被多乐士逆转,整体厨房—欧派被柏厨逆转,显示器—三星被联想逆转等。
  C-BPI项目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型经济体之一,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长久维持第一品牌的位置难度越来越大,这对于企业的品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关注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并及时针对品牌力的短板进行改善和提升,才能保持品牌地位的稳固和长久。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企业经营的长期杠杆,品牌力的领先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障,但其效果远不如促销等市场活动能够立竿见影,因此也容易被管理者和经营者所忽视,然而这种忽视所带来的损失却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