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评语“尽说好话”受质疑

12.02.2015  10:37

  对孩子过度呵护未必是好事

  新华报业网讯 “亲,你仿佛就是童话世界里走出来的可爱天使,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你听课专心致志,做事认真仔细,5分好评,期待更长久的合作哦!”“张家幼女初长成,诗情画意玲珑心,锦绣前程拟铺就,勤奋读书秀于林。”本学期末,不少小学老师绞尽脑汁给学生写评语,或卖萌,或打温情牌,或引用“淘宝体”“凡客体”。“潮语”频出的背后,“不得已”的因素值得关注。

  写评语“被要求”说好话

  “筒子们,来看看。南京市一所小学规定:给学生的期末评语不能写坏话、只能写好话,并且要‘三堂会审’,这也太小题大做了吧?”南京石鼓路小学陆子涵同学妈妈抛出的话题似一石击水,在家长群里激起不小涟漪。

  家长们热议的这所学校,要求老师给学生写评语时只写优点,缺点尽量不提或少提。每位老师所写的评语都必须给年级组长审查,还要接受校长抽查。据了解,该校这么做倒是出于无奈,原因是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评语里有“”字,认为老师说缺点会伤害孩子自信,有的家长还要求老师改评语,甚至有家长为孩子评语不理想投诉学校和老师。为避免矛盾,学校干脆要求老师评语里“只讲好话”。

  记者采访南京多所小学发现,上述学校的做法或许是个例,但很在意家长“想法”的学校还真不少。南京拉萨路小学对老师期末写评语的要求是“客观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但该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校长也表示,学生期末评语里如果写缺点,家长的确会不高兴,所以老师都是用“希望怎样”含蓄地指出学生缺点。

  “期末评语里涉及学生不足的,学校确实比较慎重。”南京芳草园小学校长谢晓富告诉记者,年级组长、分管校长也会对老师的评语进行抽查,“期末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情况的小结,孩子会反复看,从有利于成长角度看,鼓励孩子是最重要的。”南京致远外国语学校校长谢英也认为,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期末评语里确实可以不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重在平时”。

  评语好不好家长很在意

  家长们的态度影响到学校期末评语“怎么写”。那么,家长为何对老师的评语很在意呢?南京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杨娟的心态很有代表性。

  杨娟孩子的期末评语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你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把快乐带给每一个人。不过,因为你的活跃,课堂上常常坐不住。听讲不够专注,影响了你的学习效率。老师希望新学期你能克服不足,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看了这样的评语,杨娟很有些忐忑:“开头的打油诗很有意思,也符合儿子的个性,可后面‘希望’的潜台词就是儿子存在的缺点,听说‘小升初’也会查看这些评语,会不会受影响啊?

  而作为“小升初”过来家长,南京市民李玲认为“好评”对孩子很重要。“很多中学都是要看老师评语的,尤其是评语后半部分的‘希望……’。我女儿现在的班主任对她‘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就是因为她小学评语里有‘希望你以后上课更专心’这句话。

  2014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老师评语将会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消息传出后,许多家长更是希望老师给孩子的评语能够“零缺点”。

  尽说好话被质疑呵护过头

  期末评语“尽说好话”,引出不少争议。“真搞不懂,孩子的缺点摆在那儿,为什么就不能说呢?”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很是不解,“评语全写优点,是不是对孩子呵护过了头?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倪晨瑾感言,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没有经历过风险的人,很难成为顶梁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老师评语中不该回避孩子缺点,学校教育中还应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挫折教育,以磨炼学生意志。”游府西街小学老师李万青当班主任已十多年,他认为,期末评语应该以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为主,但如果都是肯定的话语,孩子们就会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他们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学校教育不能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而过度强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从事基础教育30年的江苏省外国语学校资深教师朱明华直言。“最近我听说有一个50人的班级,放假时人人都得到奖状,这样做或许有增强全班学生自信心的作用,但也会掩盖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学校要求老师期末评语“讲好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允许出现批评和负面评价,也反映了教育指导的简单化与对孩子心理保护的片面理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进步和不足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评价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与成长,而指出缺点和不足则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成长空间。”“无论是表扬鼓励还是批评提醒,都要言之有物,以便孩子客观认识自己的短长,找准未来努力方向。

  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认为,学校教育有自身规律,不能因为家长的喜好而改变应有的坚守,更不能被功利考虑“绑架”,否则就偏离了正确轨道,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本报记者 葛灵丹 蒋廷玉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