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南京“绿考”考出更多蓝天

11.11.2014  10:47

  南京的干部头上如今又多了道“金箍圈”:从今年底到2017年底,南京将对全市11个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以及十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两项有一项不达标,绿评成绩即为零。据介绍,“绿考”将成为各区(园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看了这则消息,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由衷高兴。国务院要求,今年各地PM2.5必须下降2%,而前10个月,南京的PM2.5实际增长已超过10%。现在,南京祭出“撒手锏”,拿出“金箍圈”,抓住防治空气污染的要害和关键,显示南京改善空气质量的意志和决心,让人们看到“蓝天计划”实现的希望。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成因复杂,但都有个共同的“致病因”,这就是发展导向的错位和干部考核的“唯GDP主义”。企业生产会产生财富,增加GDP,同时也会排出废气废水废渣,造成污染。作为社会的“守夜人”,政府应严控企业排污,如果达不到排污标准,甚至可勒令其停产关厂。然而,由于没有“绿考”而只有GDP考核,一些地方出于GDP考量,默许企业把生产的负外部性转嫁给社会,结果企业拿走红利,却让整个社会为其污染买单。摒弃“唯GDP至上”,给干部念一念“绿考”的紧箍咒,正是改变以往环境治理模式的重要努力。以此来看,“绿考”出台,与众不同,意义非凡。

  尽管“绿考”是个“撒手锏”,但要使出效果,还必须提升分量。其一,“绿考”必须有很强的科学性,本身必须是有分量的指标,人们才会足够重视。如果“绿考”指标欠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一“”下来,大家都完不成,那很可能就会“法不责众”而不了了之。当前,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如果目标定得过高,“绿考”难度太大,势必人人“考砸”,也就可能失去“绿考”以“”促改的功能。要让“绿考”为人所重,必须设置合理的“难度系数”,让人们跳一跳就够得着。

  其二,提升“绿考”的分量,其在干部考核中的位置必须具体化、常态化、法制化。尽管有关方面提出,把“绿评”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但这“重要”有多重要,占多少比重,是年年考核,离任时考核,还是拟提拔时考核,尚不明确。过去,一些地方尽管声称要把环境考核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升迁与否的重要依据,但一旦操作起来,却因没有制度化往往不了了之。因此,要让“重要依据”真正重要起来,必须使其具体化、制度化甚至法治化,甚至明确“绿考”到底在干部考核中占据多少比例。如此,“金箍圈”才不会沦为摆设。

  此外,环境治理特别是空气质量治理需要区域联动,光一个地方治理而相邻地区按兵不动,即便治理好了,一阵风吹过来也可能前功尽弃。因此,“绿考”要有分量、有地位、有作用,还不能仅仅作用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如果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提升“绿考”的分量,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躺在草地上看到更多蓝天白云,就会由梦想变成现实。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