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业的“风口”在哪儿?

28.07.2015  11:31

 

              遭遇移动化 “花蕊”还未尽情“开放”

      近3年来,每年都有数种期刊停刊停办,但刚开始的时候,停刊和互联网这两个词,人们还没看出太多联系。桌面互联网对期刊业似乎没什么影响,电脑上看杂志也似乎没打动读者的心。可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铺天盖地,期刊再也无法“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了。

      移动互联网可谓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次的互联网不似从前的产品和服务,业态是从线上到线上,而是从线上到线下,从线下到线上全方位融合细化出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互联网像阳光、空气、风火水电一样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而手机及可穿戴终端则像口眼耳鼻一样成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器官。互联网的阳光照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如此之大的变化,期刊业的转型、升级、贴近、跨界以及拥抱互联网自在情理之中。

      然而,期刊业的互联网跨界融合绝非易事。我们习惯称传统的媒体为报刊业,但报与刊又有很大的区别,报纸更质同新闻,及时性是其最大生存理由,报业面对移动互联网下滑的速度更快,毕竟新闻内容生产从手写到编辑、印刷、发行,再到用户看到只需要12~24小时。而这种“及时”又非“即时”,手机上发新闻、看新闻是随时随地,比如一架飞机失事从发生到传播是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可能让全球人都知道。

      与报纸不同的是,杂志是人类兴趣的细分,在美国,有一句话叫“人有多少种兴趣,就会有多少种杂志”。读者群从期刊诞生之日已被细分,及时性不是期刊第一存在的理由,同时期刊更讲究视觉冲击力,这些都使期刊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不像报纸“重灾区”感受那么糟。虽然如此,不变革也是没有出路的。期刊厚重不便携带,文字图片虽很多,但刊登出来也受版面限制。发行量和广告位资源,决定了期刊每一期的收益是有天花板的。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期刊发行量的边际效益为负,也就是发行越多,亏损越大,印刷和发行成本是不能抵消的。外国期刊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繁荣的时期,而中国的期刊业刚开始市场化,走了十几年就遇到了互联网,一朵花蕊还没有尽情开放就开始枯萎了。

      善用互联网 高品质内容需求仍在

      期刊遭遇互联网既不是祸从天降,也不是灭顶之灾,它拥有无限生机。纸刊会慢慢萎缩,原来的纸刊介质或许有一天会不复存在,但媒体人还在,媒体的属性还在,最关键的是读者和用户的需求还在,不但在,而且还越来越旺盛,且用户越来越细分。在经过短暂的浮躁之后,用户慢慢静了下来,高品质的内容自然会激荡人心。改变人的不是信息而是思考,信息的多少不是关键,思考的深度才是改变人的力量。期刊业是时候跟互联网跨界融合了!那么,融合的路在何方呢?“互联网+”也好,跨界也罢,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靠卖版权不行,靠卖版权养活不了一本期刊。互联网是赢家,把版权卖给互联网平台公司,但有收益的买家有限,在中国不超过15家。

      其次,自建互联网平台也不是最优选择,互联网平台是产品驱动、技术驱动、创新驱动,期刊业从业者大部分并非互联网技术人群,基因不对。自有互联网以来,中外媒体都用过很多的自建平台来尝试,现在看来,没有一家是称得上成功的,包括美国的新闻集团。《华尔街日报》花了很多钱,换了一批又一批人,最终也是收效甚微。

      转化基因 善通者赢得未来

      对于期刊业的未来,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以期刊为基础,自建自媒体内容平台,也就是说原有的期刊继续办,但节约成本、减小规模,同时,投入人力自建自媒体内容平台,以原来的杂志内容为基础融入自媒体内容,同时扩大内容量,提高内容生产速度和更新频率,保证内容深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延展原有杂志的内容和用户群,扩展新的内容领域,这样边际成本没有增加,边际效益提升。

      第二,将杂志内容和新建自媒体内容广泛与互联网公司合作,通过版权合作、广告成本来获取新的收入来源。

      第三,并购成名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通过资本融合让内容与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期刊内容是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但可以通过基因转化的方式来实现,并同时获得互联网平台及终端客户。

      第四,内容产品化,针对细分的读者群客户群,使内容向深度发展,同时加强与读者互动,让读者参与内容生产,产品化的内容或选择收费阅读或不收费,广告推送至内容分发平台,实现上不封顶的广告分成模式,或许一篇好的文章得来的广告分成比原有的一本杂志的收入还要多。

      第五,传统电商、媒体电商和电商平台及网店不同,媒体电商是基于媒体对所在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创业产品的总体评价与认知,以专家或商品比对方式向读者推荐商品,为读者网购带来专业导航。

      风口在哪儿,风口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知道。但机会总会有,也总会来,善通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