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使命——学术期刊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3.09.2018  16:42

  9月20—22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学术期刊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华读书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南京审计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学海》、《东南大学学报》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展开研讨交流。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王利民、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喻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辑姚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钱蓉作第一场发言,《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南京审计大学校长刘旺洪、苏州大学教授任平、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徐之顺、《学海》主编胡传胜、《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徐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新闻中心副主任郑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江苏社会科学》主编李静作第二场发言。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汪兴国主持会议。

   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意味着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年多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持续推陈出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刘德海在致辞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有了新方位和新坐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工作也要以此为目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论和实践工作要围绕“”“”“”三个字做好文章。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规律性和科学化,注重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从国内条件和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风格和气派的条件已经具备。从国际来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也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要求。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新时代相适应。”王利民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学术、学者逐渐成熟,时代的矛盾、时代的问题充分展现,规律性的东西逐步显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新的阶段,学术理论界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一重要工作有了更加自觉、清醒的认识,工作有了抓手和落脚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举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面大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可以说恰逢其时。现实操作中,要注重将问题导向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结合,将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结合,将学术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学术结合,将专业问题研究与学科研究、跨学科发展结合。

  喻阳认为,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客观上使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提高,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话语体系在世界上是以多样化的方式存在的,世界上应该有、也从来就有多个话语体系,而不是只有西方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构建需要一个较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积累,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并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学术期刊肩负着重要责任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环节应当积极发挥把关、评价和引导功能,加强担当意识和自身建设,主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

  “探讨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建设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特别是如何推进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索和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是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也是社科期刊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姚申谈到,上述话题的讨论必然涉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走过的第一步是与国际接轨,正在进行的第二步是走向世界。要敢于破除对西方知识霸权的迷信,在遵循国际学术界制定的游戏规则的同时基于中国立场逐渐影响和修整规则,设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分阶段实现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最终目标。

  “学术期刊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关系密切。”钱蓉表示,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是学术话语的集散地,也是学术传播的平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期刊要发挥自觉引导和参与的功能和作用,这是期刊历史使命的题中之意。话语体系构建在内容上要注重主体性、民族性、包容性、原则性和实践性,以中国实践作为中国学术的研究对象,学术期刊的发表对象,在实践中提炼中国特色的话语和理念。

  在刘旺洪看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伟大实践的呼唤,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主体觉醒。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要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当下和实践为中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深入阐释。在学习他人时,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吸纳、为我所用、融为营养。要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术期刊要发挥引领、组织推动和学术推广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问题核心在于要基于中国的实践、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经验建立独立的中国学术,坚持中国立场,明晰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建立中国视域,明确研究问题的范式、办法和世界观。在这样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中国理论和中国学术。”任平表示,学术期刊是学术的平台和窗口,要发挥主体性作用,站在原创学术的前沿,主动参与、组织、引导思想创造,做好新时代的国际化。

   多途径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话语体系建设,牢牢掌握话语权。徐之顺认为,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立场和价值观问题,即学术话语权的建设问题。学术话语权建设要确立文化自觉,坚持学术文化立场,谋求学术文化发展的权益,牢牢掌握我们民族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话语权、领导权、主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提升学术创新力,突出中国学术思想的原创能力,立足本土问题、本土实践和本土经验,对中国的国家体制、国家实践开展正当性、合理性的论证,对源于中国实践本土的一些重大的命题、概念、主张进行学术概括和总结。

  胡传胜谈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既有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必然也是循序渐进的。

  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在长期具体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在徐嘉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中国学术问题要用通用的方式表达或者说通行的方式表达,首先要做到概念清晰、表达准确。国内外共同问题的表达,要要突出中国的思维和中国的智慧。要注重传统人文价值的重新诠释与践行,立足当下的社会生活。

  李静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要坚持“四个立足”。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立足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学术传统,传承创新传统学术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话语的现代转换;三是立足当下,直面中国现实问题。提出中国问题,分析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四是立足国际视野,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让世界走向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广禄)

标签:

编辑: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