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肉骨头”才会有年味

02.02.2015  16:11

  中国江苏网2月2日讯 “小时候馋肉,就盼着家里来客人。”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大人总要去城里买回一两斤肉骨头作为一个菜招待。时代变迁,当年无锡市中心七八家卖熟卤菜的店,现在只剩下三凤桥和真正老陆稿荐。而从前过年时青睐自己在家腌肉烧肉的无锡人,近几年也习惯了过年买些美味“肉骨头”回来招待客人。

  不知不觉中,过年就必然要吃酱排骨

  昨天中午11点,中山路三凤桥外卖窗口加上大厅,已挤了近百人(见图)。从堰桥赶来的刘阿婆总算排到了第一个。除了买6盒真空包装酱排骨留着送人,她又买了些散装的酱排骨、盐水鸭和蹄髈准备祭祖用。“祭祖讲究三荤三素,荤菜用蹄髈、整鸡整鸭,排骨是给我小孙子打牙祭的。”刘阿婆笑眯眯地说,小孙子从小就爱吃酱排骨,在外地读大学嫌真空包装的没有现称的好吃。这次祭祖加上孙子回来,当然要多买点,小孙子小时候可是就着排骨的酱汁能吃一大碗白米饭呢。来自三凤桥方面的数据显示,临近春节,单位采购量下降较多,但家庭消费增长了至少10%。预包装用来送礼的产品中全家宴系列增长最快,散装新鲜熟菜销量也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光大小年夜的预订销售就达到1000份,预计到农历腊月廿五才会迎来销售高潮,一直会持续到年初六。其中酱排骨、熏鱼和酱牛肉最受欢迎,而被老无锡称作“肉骨头”的招牌酱排骨更是占总销量的1/3。

  从前市里有七八家熟卤菜店,组成老无锡的“口福”

  色泽酱红、油而不腻、骨酥肉烂、香气浓郁、甜咸适口的酱排骨,代表了无锡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三凤桥酱排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百余年风雨而不衰。关于三凤桥酱排骨,传说是早年无锡城内有座大石桥,桥下河滩上有只破石臼,其中有三只仙凤下凡时掉下的羽毛屑。桥边豆腐店的老夫妻无意间用刷洗过石臼的洗帚刷了自家的锅,结果发现烧出的肉骨头味道奇好,才悟到是石臼的仙气。他们把剩下的肉骨头汁留着,每回煮每回留,每回煮出的肉骨头都鲜美无比,夫妻俩干脆关了豆腐店,开起了酱排骨店,而大石桥也因此改名三凤桥。不过,早些年酱排骨可不在无锡人的年货清单中,而只是平日里的享受。著名美食家都大明介绍,早年无锡市里有七八家卖熟卤菜的店。北门有老三珍、陆稿荐和真正老陆稿荐;南门有裕兴肉庄;西门是陆稿荐的分店,只有北门商业比较弱,没有卤菜店。城中就是三凤桥肉庄的前身慎余肉庄,三凤桥是个地名,后来人们叫习惯了才叫做三凤桥慎余肉庄,再后来才改成了现在的三凤桥肉庄。几家店都有自己的肉骨头,无锡人但凡家里来了客人要添一个菜,或者是要打牙祭,就去称些肉骨头或买点猪头肉。原先北门的盐水猪头肉也是出了名的好吃。毕竟家里烧熟肉的话量少,不如肉多烧起来美味,更何况现买的熟肉可以请销售师傅多加一些酱汁,拌白米饭吃也很香。这些肉店不仅卖熟肉,也会卖生肉,每天供应时间有限,那时候要凭票购买。随着时代发展,慢慢的市里就只剩下三凤桥和真正老陆稿荐两家老字号,坚守着无锡人记忆中的美味。上世纪30年代,著名戏剧家周贻白吃了三凤桥的酱排骨后,高兴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凤桥边肉骨头,朵颐足快老饕流;味同鸡肋堪咀嚼,莫负樽中绿蚁浮。”

  无锡人的过年吃食一般有哪些?

  都大明说,早些年无锡人过年并不会买平时吃的熟卤菜,而是特意要准备腌鱼、风干鸡、年糕等等。还有当年的新谷熬粥,自家酿的酒酿,拌猪油的八宝饭……一整个春节都弥漫着香甜的味道。换句话说,早年无锡家庭过年多是自己动手准备,除了食材本身以外,很少购买现成的吃食。近几年,人们渐渐觉得在家准备所有吃食太过繁琐,加上不少80后家庭并不和父母住一起,自己本身也不会做,所以开始从外面买现成的食物。熟卤菜就是这样慢慢进入无锡人的年货清单,直到现在变成了过年走亲访友以及新年祭祖、家常待客不可或缺之物。(晚报记者景玮文/摄)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