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升 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06.11.2014  11:23

          “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升,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放缓,外贸出口超过预期,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又有所恶化,先行指标显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根据对影响工业运行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分析,结合研究机构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当前工业运行形势及经验分析综合判断,预计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8%左右,全年增速为8.6%左右。

          一、工业投资继续低位增长 外贸出口超过预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8%,在8月份出现断崖式下跌后有所回升,比8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但仍为今年以来次低增速。从环比看,9月份工业增加值比8月份环比增长0.91%,也有所反弹。分三大门类看,9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回落;制造业增长9.1%,比8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而8月份为下降0.6%。分行业看,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出口增加的带动增速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汽车行业增速在8月大幅回落后9月也有所回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增速也出现恢复性增长;但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从前几个月的高位回落,9月份增速较上月大幅回落6.4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增速也在继续放缓。
  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放缓
  从主要产品看,1~9月与房地产投资息息相关的上游行业的钢材、粗钢、水泥等产品产量增速分别较上半年放慢1.5个、0.7个和0.6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9月份的当月增速仅为4.5%。此外,前三季度发电量同比仅增长4.4%,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4个点,其中火电发电量增速的回落幅度达到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火电发电量累计增速仅为0.7%,9月当月同比下降5.5%,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
  受欧、美经济复苏影响,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9月份,单月出口额为2137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增速由8月的9.4%提升至15.3%。其中,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0.8%,对欧盟出口由12.5%进一步回升至14.9%;对日出口增速为下降5.3%,降幅较8月继续扩大;对东盟出口增速由8月的13%小幅回升至13.8%;对金砖国家出口同比增速由16.3%小幅回调至11.4%,近两个月对金砖国家出口增速的反弹归因于去年基数较低和地缘政治博弈导致的需求转移效应,其中9月对俄罗斯出口金额为月度历史次高点。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增幅回升,增速由8月份的5.2%提高至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由8月份的下降1.2%回升至5.8%;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回落,增速由13.8%降至10.7%。
  工业完成投资14.73万亿元
  前三季度,工业完成投资14.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与1~8月份持平,但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继续维持在低位增长。其中,采矿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6%和13.8%,均比1~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5%,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通用设备、运输设备等前期增长较快的装备制造行业以及纺织、医药等行业增速下滑较多;食品行业增速有所加快,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投资降幅也有所收窄。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8%,比1~8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7%,回落0.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逐渐缩小表明当前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持续走低。
  二、鼓励企业自主投资 稳增长措施相继出台
  有利于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8月中下旬以来,中央稳增长政策相继出台。货币政策方面,加大定向宽松,两次降低了回购利率,采取了SLF(常设借贷便利)等措施,加大流动性的供给,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促使信贷止跌回升,推动金融市场利率明显下降。财政政策方面,相继颁布了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公租房相关税收、对参加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以及加快设备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以税收杠杆撬动消费和投资,对9月经济的回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长期将对结构转型、鼓励企业自主投资都有积极的效果。投资方面,集中批复了铁路、水利、机场、核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出台了旅游、体育和物流等方面的产业政策;房地产方面,出台了促进房地产需求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购房的贷款限制有所放松。上述各项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必将在今后几个月内拉动工业生产的回升。
  二是外贸保持温和复苏。从外需看,各国将加大经济刺激的力度。除美国外,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均加大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第21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财长联合声明承诺,在实施财政政策时将保持灵活性,从而支持全球经济增长与创造就业。国务院《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海关总署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相继出台了配套措施,广东、江苏等外贸大省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逐步形成合力,提振外贸企业信心,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积极效应正在不断显现。10月汇丰制造业PMI回升至50.4%,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8%,虽然比上月有所下滑,但仍然在枯荣线上。外需的增加,将提升工业品出口增长速度,特别是对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产品的出口起到带动作用。
  三是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增长12%、上半年增长12.1%、前三季度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9%、10.8%和10.8%。在投资增速高位放缓、出口增速换挡下调的背景下,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59,比去年同期缩小了0.05。稳定的收入增长将对未来消费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当前稳定的物价形势也为居民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
  不利于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投资依然低迷。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由去年同期的55.8%降至41.3%。分类型看,制造业投资、房地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分别增长13.8%、12.5%和22.2%,分别比上半年回落1个、1.6个和2.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7个和7.2个百分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投资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增速为16.1%,较年初回落1.7个点,较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也表现欠佳,1~9月同比增速较上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至17%,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大幅下滑了4.5个百分点。上述情况表明,在度过了前期恢复性增长的一段时间后,目前经济内生增长的实际动力仍比较有限。
  二是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又有所恶化。上半年,在国家出台的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定向降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但进入三季度以后,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又有所恶化。9月份,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为48.6%,比8月份继续下降0.5个百分点,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小型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今年以来持续下降,且6月份以来绝对值也低于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年初以来的降幅也远超过全部企业的下降幅度,而同期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有所增强,表明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对量大面广的小企业的影响最大。下一步应加大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定向”改革调整措施,增强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盈利能力。
  三是先行指标显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9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51.1%,比8月持平,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50.8%,特别是反映市场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回落,表明当前需求端回暖态势有所弱化,采购指数也已连续两个月回落,也反映出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减少了采购量。本月原油、成品油、钢材价格降幅较深,也反映出在需求乏力的现实压力下采矿业、原材料工业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依然突出。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7%,虽扭转了8月份的负增长,但仍是较低水平,总体延续了低迷态势,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三、趋势判断: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6%左右
  根据上述对国内外环境的分析,以及近期工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利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历史月度统计时间序列,建立多种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外生因素和工业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我们的经验判断,做出模型共识预测分析如下:综合各单位预测结果,预计四季度和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3%和8.4%。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内需疲软短期内难有改观,外需形势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但在近期出台的定向宽松、房地产新政等政策的支撑及基建投资加快的带动下,预计未来工业生产活动将有所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第四季度的各月都有所回升的规律,这也和第四季度是工业投资完成较为集中的时期有关,更与各项宏观政策在二季度制定出台,经过半年后产生效果的时期有关,所以我们认为,需要在模型共识预测的基础上向上调整0.3~0.4个百分点,经调整后预计2014年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8%左右,全年增速为8.6%左右。
      四、政策建议:“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一是正确处理好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一方面,决定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也是决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也会对经济增速下降产生影响,对企业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内生性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着力点。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加大,各企业、各行业、各地区等多方面为适应新环境的努力正处于关键时期。针对这一形势,必须把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通过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微观基础和经济结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快培育和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二是防控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风险,加强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落后产能往往更多集中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淘汰这些行业的落后产能,如果没有其他接续产业跟上,则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冲击,导致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增长失速又会引发其他相关问题,如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企业和地方债务增加、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因此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应注意: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但避免“一刀切”,同时依据形势变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二是提高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质量,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政策制定的制度。三是加快培育接续产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四是遏制原有利益链条,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三是把调结构的重点放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创新产业。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中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创新产业。对此,我们应在接受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客观现实的同时,把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大力发展智能化、信息化、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提高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应对智能工业机器人大量使用、自动化生产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其次,构建雄厚的科技研发基础和良好的科研制度环境,以面对大数据科技革命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所带来的挑战。
  四是在“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新常态”下经济决策难度加大,宏观调控需要长短结合施策,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要守住保就业、防风险的底线,适度加大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投资。要加强风险防范,合理控制杠杆水平。既要避免过快“加杠杆”,又要防止过快“去杠杆”。地方政府、产能过剩等领域的国有企业的杠杆率过高,应通过硬化预算约束、引入民间资本、发展资本市场等措施来实现去杠杆的目标。在投资方面:打破垄断、放松准入,促进研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城镇化等领域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创新并分类使用PPP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采取不同形式的PPP模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完善多渠道投入回报补偿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融资-使用-偿还机制。在消费方面:促进居民合理的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加大基本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促进居民消费。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投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增发国债,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投资;继续完善“营改增”政策,扩大市政债试点地区和发债规模。
  五是“新常态”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可适度放松,降低融资成本,大力推进股权和债券融资。创新信贷政策工具,实施定向宽松的结构性信贷政策;主动有效预调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节和风险管理框架,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社会融资条件改善和金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着力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当前特别要大力促进资本市场发,加大直接融资,加速股权和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制度改革。加快外汇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扩大国债市场,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