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检察官叫“笔杆张”

10.02.2015  12:01

  当前,拥有15余万字、近千张图照,首部系统反映吴江检察制度建立、演变、发展的资料性文献《吴江检察志》正处于面世前的最后修订中。而一谈到这部苏州检察机关编纂的首部检察志,就绕不开张能这位在背后默默摇笔杆子的检察官。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生毕业的他,是苏州检察机关唯一的一位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自离开办案一线从事文字工作,张能的笔杆子已经持续摇了十年多。仅近三年,作为办公室副主任的他就撰写人代会检察工作报告等各类综合性文稿120余份,撰写、修改信息简报180余篇。 

  十年下来,张能更加体会到做好检察文字工作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考验,不仅要全面熟悉各项检察业务,反复研究表达结构和锤炼文字,在开展相关研究时还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这些,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需要不断坚持,甚至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表达都不为过。 

  在这人生的黄金10年,张能都在奋力的“爬格子”,从“小张”写到了“老张”。虽然自称年届不惑,但他仍散发出浓重的书生气息,始终保持着维护公平正义的理想信念,相信付出的劳动终将有所收获。而且,他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从事检察工作之初,身边一位不服老的老同志树立了榜样,为他接下来的一路前行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十多年前,张能还在原批捕科办案。作为书记员和内勤,他不仅要跟几个承办人办案,在提审记录、外出复核证据、开具送达法律文书等,还要及时录入数据,制作报表、装订卷宗,统计归档等等,常常一天下来,感觉浑身无力。当时,他办公室里还有位年近退休的检察官老姚,科室负责人考虑他年事渐高,要求给他少分点案子。谁知,他知道后竟然还不乐意,找到科室负责人,“我又没病没残,凭什么让我少办。”老姚的这种不懈怠、不取巧、不服输的精神,还时刻激励着现在的张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吴江区检察院办公室不仅对应区相关部门,还对扣苏州市检察院办公室、宣传处、研究室三个部门。由于事多人少,大部分研究工作都落到了这位研究型人才的肩上。在老同志的表率和自身理想信念的鼓舞下,身兼多职的张能一如既往,任劳任怨。在他的努力下,吴江检察研究工作已连续多年走在全市检察机关前列。他自己也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四篇,获得首届全国执法公信力建设论坛三等奖、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和吴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检察日报》、《苏州检察》等报刊杂志发表调研文章十余篇。 

  每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实践,是张能最幸福的时候。如早在2006年,他经过前期调研后在《检察日报》上发文呼吁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2008年,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包括吴江先行先试,陆续开始探索实施,他也应邀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题调研组。2011年来,该院共对67名刑事被害人开展救助,发放救助金45万余元,彰显了司法关怀。 

  回首过往,平凡但充实;展望未来,任重且道远。“这么多年的检察工作其实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我永远都是一个法治的信仰者、实践者和维护者。”张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