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纠正的是监管不作为

22.02.2016  08:30

  梅剑飞

  不断发酵引起持续关注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事件专项调查组昨天认定,这是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那么,现在最需剖析的是,真相背后曾有什么力量在导致事件“几经反转”?

  和去年青岛“38元一只的大虾”事件一样,“天价鱼”显然要让整个城市形象为之买单。青岛的整顿,没能引起其它城市对这类问题的重视。导致“天价饭菜”出现的因素,是个别无良商家的嚣张,更是职能部门的熟视无睹和不作为。

  本来,随着“天价鱼”事件曝光,按理说当地监管部门应当迅速介入,查出真相。然而,一开始监管部门介入了,但是并没有客观还原和公布真相,导致事件进一步发酵,成为舆论的持续热点。网友怀疑,调查过程中有人设法掩盖真相,最后事实也证明了有关部门确实存在监管缺失、工作不深入和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尽管真相终究大白,可有些问题非常值得深思,如果没有舆论强大的压力,是不是真相就不会浮出水面。

  我们不禁要追问,执法部门的问题出在哪里?不难看出,是执法效率的低下。在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接到投诉后职能部门应该及时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还一度让真相越来越远。这一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执法部门没有定位好自身角色,缺乏为民服务的作风。执法部门心里有没有装着群众,可以从执法效率中看出来。遭遇“天价鱼”事件,消费者立刻投诉,但直到被发到网上,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之后,有关部门才被逼去认真调查解决。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几经反转,真相来得有点晚,对更多地方都应有所警示。对包括“天价”在内的不当市场行为,一是执法部门一旦接到投诉,应第一时间介入调查,还原真相,该惩处则毫不手软,以震慑打击不法商家、净化市场。二是执法部门要更多地做好事前监管,把日常工作做好,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零容忍”,不给商家违规的机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与市场风气。这一切,需要执法部门摆脱官僚主义作风,认识到为民服务的真谛,把角色转换为“围着群众转”,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