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最强大脑》蜂巢迷宫:"史上最强道具"花300天造

12.01.2015  12:41

  有500位数的可能路线

  鲍橒复原路线

  鲍橒盲走迷宫

  “迷宫行者”鲍橒

  新华报业网讯 上周五播出的《最强大脑》第二期节目,继“中国雨人”周玮后,出现了历史上第二位满分选手——最聪明的“迷宫行者”鲍橒!选手天赋异禀的脑力让评审和观众们讶异不已,“史上最强道具”“蜂巢迷宫”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蜂巢迷宫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是谁设计出这么变态的题目?迷宫背后的操控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学院的科学团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扬子晚报记者张漪

  诺贝尔奖带来设计灵感

  这次电视史上的首次迷宫挑战,是《最强大脑》幕后科研团队做出的“最大尺度”的尝试。

  “这是一场让专家脑洞大开的创作。”北师大教授李添透露,第一季几乎没有纯靠空间认知的挑战项目,第二季中幕后“最强团队”致力于创造脱离记忆的挑战项目。在创作的最初,团队的想法是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异形迷宫”。为了打造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专家们可谓是集体“脑洞大开”。

  专家解释道:“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科幻大片,做了成百上千种尝试。比如管道式迷宫、‘潘神’式立体迷宫、‘心慌方’式移动迷宫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在没有确立项目前,团队先是分组展开了不同的图纸创作。管道式迷宫的难点在于接口的多样化,接口种类多达几十种;‘潘神’式立体迷宫的出口具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形态千变万化,三维度的组合方式多达四位数;另一种移动迷宫以著名科幻片《心慌方》命名,其中更是变化万千。

  究竟选择哪一种迷宫?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研究,给了团队极大的创作灵感。“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为六边形,而大自然中的蜂巢正是六边形结构!六边形会打乱人类的判断方向,身在其中只能靠纯粹的空间感知能力摸索,这一举突破了常规迷宫的概念。

  李教授兴奋地说,在接下来的300多天里,专家们开始逐步确立蜂巢迷宫的规模以及挑战规则,过程中画出了几千张稿子,足有大半个人高,“整个实验室就好像是一个变态迷宫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