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规模广播新媒体互动这样“炼”成

19.02.2016  18:48

              一档6小时的广播直播节目,受众互动参与量超过1500万人次,创造了中国广播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广播新媒体互动。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6年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创造的纪录。

              2月7日(农历除夕)12点至18点,《中国声音中国年》由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文艺之声、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中国乡村之声等七套频率并机播出。

              创新内容

              打造有声版“国家编年史”

              2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潘晓闻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声音中国年》主打广播的声音特色,全部内容由“国家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我家的声音”与“我台的声音”四部分构成。其中,“国家的声音”系首次推出,是特别节目的核心和统领,集中了国家电台精心评选的年度声音,彰显的是国家立场,反映的是百姓的年度记忆。

              “国家的声音”从发生在2015年的上千条新闻中,重点梳理、集纳了25条最具标志性的年度声音,这些声音既涵盖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浓缩了过去一年振奋人心、激励国人的历史瞬间,并以拟人化的方式巧妙地加以串联。潘晓闻表示,梳理年度“国家的声音”,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每年精选、长期积累,将形成有声版的“国家编年史”。

              河南鲁山听众赵大民说:“在这里我听到了2015年最感人的声音。如习近平主席大阅兵讲话、老百姓对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关注等,很吸引人。”

              此外,《中国声音中国年》还系统整理了国家电台典藏声音档案,让珍贵音响再现广播,推出了系列广播纪录片《猴年记忆》与《悟空传奇》。如《猴年记忆》对1956年~2004年之间猴年中的重要历史声音进行盘点,并进行有机串联和解读。

              资深听评员王兴功认为:“《中国声音中国年》用声音勾画出了更广阔的舞台,尤其是节目中以‘声音纪录片’的形式回顾2015年这一年的重大事件,再现以往猴年那些温暖过我们、影响过我们的国家声音,唤起了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使得用声音陪大家过年的节目主旨得到了完美体现。”

              创新机制

              项目负责人管好“责任田”

              与以往不同,《中国声音中国年》采用“项目责任制”,即“总编室统筹协调、总导演全程负责”,这一生产机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大报道中首次采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潘晓闻、副主任胡国华担任项目负责人,综艺节目中心副主任魏胜利担任总导演,项目组成员来自全台多部门抽调的70多名业务骨干,并组成8个工作小组。8个小组的组长对总导演和项目负责人负责,总导演定期向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这种机制淡化了行政色彩,打破了行政界限,也打破了频率间的界限,让总导演拥有在全台范围选人、用人的权力。

              魏胜利介绍,在《名嘴话年俗》栏目中,虹云、傅成励等播音艺术家讲解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年俗文化,节目内容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可听性极强,赢得各个年龄层听众的交口称赞;在《名播诵古诗》栏目中,方明等播音艺术家为听众朗诵并讲解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朗诵声情并茂,讲解通俗易懂又意韵悠长。

              在6个小时的节目中,一共有26名播音艺术家与主持人参与到节目各个环节,其中金话筒奖得主9名、中央台历届“十佳主持人”12名。国家电台播音主持的实力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

              创新形式

              “红包”让听众变“粉丝”

              《中国声音中国年》在融媒体传播方面勇于突破,首次引入了广播特色鲜明的微信“喊红包”活动,听众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可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喊出规定口令的方式抢得节目派发的现金红包。

              直播过程中,微信“喊红包”活动是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设置的。配合节目内容先后发出的口令有:“中国声音中国年”“老爸老妈我爱你”“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是美猴王”等。千万听众喊口令的同时,也在传递情感、推介节目,让节目更有欢乐感,收听黏性大大加强。

              北京听众周静说:“独具匠心的‘喊红包’把年轻听众和手机一族拉回到广播前,而且不是闷头抢,而是大声喊,持续互动,有激情,有新意。”网友“岸芷汀兰”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喊出了家的温暖,‘老爸老妈我爱你’喊出了恩情喊出了爱,喊出了热泪一行行。”

              这一活动成功地将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几十个国家听众的参与互动,参与的人次达到1552万。潘晓闻表示,这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创新、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引起了互联网等传媒行业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喊红包”不仅是互动方式的变化,更能快速有效地使广播听众大规模转化为新媒体用户。直播期间,“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了约30万。

              “《中国声音中国年》在节目内容、传播方式、广告营销与生产机制上均有创新与突破。而创新的基础是牢牢把握广播节目的声音特质,把握传媒发展趋势,把握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听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潘晓闻如是说。  (杨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