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表态,只会加剧“专车”之争

19.11.2014  12:46

  言论提要:涉及如此重要命题的公共政策,只寥寥“复制”一些硬邦邦、粗线条的文本,缺乏表述的指向性,却不作任何解读,这不能不让关心此事的人们大失所望。

  在现代快报的多次报道呼吁之下,沸沸扬扬的“专车”争论,又有了最新进展。昨天,南京客管处首次正式表态,明确私家车、挂靠车不得提供汽车租赁服务,严禁租赁公司提供代驾服务,但对“专车”依然没有明确定性,只是对现有法律条文进行了重申(详见今日快报封5版)。

  就在公众以为南京会成为国内首个对“专车”“放行”的城市之时,“绿灯”没有如约而至,到来的倒是更大的困惑:是变相鼓励还是紧急叫停,谁都搞不明白。这让人想点个赞,都很难找到理由。

  自打“出世”以来,“专车”就面临巨大争议。不喜欢它的称之为洪水猛兽,喜欢它的人则视其为白里透红俏佳人,全在于站在什么角度看。但毫无疑问,“专车”的出现,是对出租车行业利益的冲击。政府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出招谨慎可以理解,不过,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明确态度、出台政策的阶段了,怎么还能模糊对待、当决不决呢?

  这个时候,一句大白话比一万句官话套话更有价值。全世界都在等你一个明确的态度,又不是来报法律培训班,何须听你“一二三四”地念法律条文?

  而现代快报记者联系有关部门试图进行解读,却得不到明确回应。

  态度不明确、规定不清晰的结果是,各种声音满天飞。业内有业内的看法,专家有专家的建言,媒体有媒体的分析,各种版本的解读也莫衷一是。这只能让社会上的疑虑加深,造成更多乱象。

  眼前,人们的疑问集中在是否“专车”只能自己开、“专车”价格谁来确定等方面。在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只能踩着法律法规的边缘“行走”,还要时不时地打量政策的脸色,生生把一个新事物逼成神经质。

  涉及如此重要命题的公共政策,只寥寥“复制”一些硬邦邦、粗线条的文本,缺乏表述的指向性,却不作任何解读,这不能不让关心此事的人们大失所望。

  关于“专车”事务,虽因牵涉多方利益,带来“复杂”印象,但程序上其实并不复杂。何况今年10月底交通部出台的《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发展多样化、差异性的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专车”已经合法化,允许“专车试验”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问题上欲言又止、支支吾吾,与其说是没想好怎么回答公众,不如说是忧惧第一个吃螃蟹、害怕承担责任。应该说,这样的心态并不少见。

  在“专车”问题上,政府部门应拿出担当,尽早给出明确态度。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