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急需注入“工匠精神”

28.04.2016  21:23
          4月26日,第九届南京留交会举行“智能制造开启新工业时代”的人才与产业发展主题峰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智能制造时代,产品从过去的价格、数量、质量竞争发展到个性化定制和智能控制的竞争,中国制造要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急需注入“工匠精神”。   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建伟说,德国2013年向世人第一次演示智能工厂的模拟生产过程之后,德国工业4.0成为产业界和经济界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德国很多传统硬件公司,都已走上互联网+制造的道路。在德国博世公司,三分之一工作人员是软件设计人员,他们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产品设计,通过技艺精湛的工人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的当下,欧盟其他国家失业率都在增加,唯有德国的失业率逐年降低,可以看出其工业4.0对于就业的良性助推。   去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江苏也出台系列推进智能制造的政策文件。张建伟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模式与德国工业4.0有类似之处,但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要想在智能制造方面抢占先机,需要一大批具有持久关注产业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企业家。这两年国内创新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很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同行的人工智能合作,但执着于产品创新和智能制造的行业领军人才仍然欠缺。   欣奕华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弥则表示,随着人口红利下降,80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这些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成长的一代,已经无法适应传统制造企业的作业模式。他以自己曾经就职的一家制造企业为例,在其就职期间,公司一线职工离职率平均每月10%左右,高离职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质量不断波动。公司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后,一线操作工4年内从400多人降至100人左右,产品合格率也从92%提至99%。   机器换人是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张弥说,在此过程中,企业对工人的要求提高,营销模式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企业可以预知市场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和创新生产计划。与此同时,由于有了机器人作业,工人也有更多时间钻研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产品才有竞争力。在智能制造时代,全球一体化更加明显,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力。这两年国人热衷于海淘,抢购国外产品,就是看中国外产品的质量。要想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吸引力,改变境外消费热、国内消费冷的现状,就需要企业家不断创新的同时,培育一批具有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高素质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