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奉献精致服务

22.10.2014  12:33

  南京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南京青奥组委唯一认定的为青奥会提供权威气象服务的机构。在青奥会期间,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为青奥会提供天气影响评估,为开(闭)幕式天气、各项比赛项目及其他重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做好实时天气监测、天气预警、恶劣天气应急响应和公众气象服务。
  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又为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青奥会完美谢幕、气象保障服务圆满完成之际,记者专访了该中心副指挥长张祖强,与读者一起重温青奥会气象服务“台前幕后”的故事。
  记者:首先就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的圆满结束向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表示祝贺!请您先介绍一下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的基本情况。
  张祖强: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是青奥组委21个城市专项指挥保障中心之一。它是在国家级业务单位支持下,依托南京市气象局,同时吸纳江苏省气象部门业务骨干的服务实体,下辖青奥气象台、现场服务部、监测网络部、宣传科普部、应急保障部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部。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围绕青奥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吸收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和南京亚青会的成功经验,为青奥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记者: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为保障青奥会的顺利举办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张祖强:我觉得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看得清、报得准、收得到、用得上、打得赢”。
  “看得清”,即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区域气象监测网,确保对高影响天气“看得清”。在国家级业务单位的协调下,青奥会期间,气象卫星观测从半小时一次加密到6分钟一次。中国气象局安排完成了南京多普勒雷达的升级大修,新增32套高精密监测装备,包括11套自动气象站、2部风廓线、5部激光雨滴谱仪、10部大气电场仪、1部微波辐射计、1部激光雷达和2套通量观测设备。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省(市)气象部门的20部天气雷达、6620个自动气象站的气象信息实现跨省份共享。自动站资料省内2分钟、省外3分钟可到达预报平台,并实现5分钟滚动更新;雷达资料10分钟到达预报平台。同时,我们还新组建了专用气象信息网,升级了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报得准”,即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实现业务运行,努力做到对高影响天气“报得准”。我们集全省气象部门之力,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专门针对青奥会气象预报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研发了赛时精细化预报系统,为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各场馆及赛事重点区域等提供24小时内多要素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研发了省、市、县一体化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其中,暴雨、城市积涝、交通、雷电、高温等预警服务系统,为预报青奥会期间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提供专项科技支撑。
  “收得到”,即在发布手段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确保用户及时快捷“收得到”气象信息。气象信息通过专线接入青奥会主运行中心和赛事信息系统,并推送到各个场馆。气象部门研制了集监测、预报预警、定制服务和公共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多媒体气象信息显示屏,为开(闭)幕式指挥中心和室外比赛场馆安装约40台显示屏,开展智能推送、定点定制服务。此外,我们还开发了相关手机客户端和中、英、法文气象服务网站。
  “用得上”,即不断细化、优化和完善气象服务方案和应急预案,努力使赛时实战气象服务“用得上”。我们编制了《南京青奥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赛事期间台风、暴雨、高温、大风等高影响天气服务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明确了青奥会气象服务的内容、方式、运行机制、服务团队和应急措施等。
  最后是“打得赢”,即集中优秀人才组建青奥会气象服务团队,努力“打得赢”青奥会气象服务这场硬仗。有了全面丰富的天气监测资料和先进的应用模式,“人”就成为关键因素。此次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高效有力的指挥系统以及相关专家的丰富经验。中国气象局成立了南京青奥会气象服务协调指导工作小组,倾力指挥、协调青奥会气象服务工作;江苏省气象局成立了南京青奥会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由国家级和省级首席预报员,全省技术骨干,来自京、冀、皖、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小组,设备维护专家和技术顾问共计500人组成了的气象服务团队,其中,中央气象台两名首席预报员和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首席专家到南京现场指导。针对金牛湖、鱼嘴公园等室外赛场和田径、射击、高尔夫等天气高敏感赛事,气象服务团队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现场解读天气并为赛事安排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记者:开闭幕式历来都是各类重大体育赛事的“重头戏”。可以说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的成败,几乎决定了整个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的成败。现在看来,开幕式的气象服务相当成功,中国气象局还在第一时间发来贺信。您能否简单回顾一下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的过程?
  张祖强:确实,开幕式的天气情况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开幕式前,南京连续10天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给开幕式的彩排带来了不利影响,令人揪心。到底我们的青奥会气象服务团队是不是“金刚钻”,能不能揽得了“瓷器活”?直到开幕式结束,整体预报结论与实况几乎完全一致,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实际上,早在8月8日距离开幕式还有8天时,我们已给出了“开幕式当天阴转阵雨,可能存在中度风险”的预报意见。为把影响降到最低,我们一直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强化短时临近预报,及时主动与活动组织部门对接,开展应急联动,认真做好滚动预报服务,全力保障开幕式活动。
  在16日开幕式当天,之前的预报意见得到准确验证。当天上午,经过中央气象台组织的会商,我们又进一步给出“降水开始时间在16时之后,其中19时至22时逐小时预报雨量分别为0.5毫米、1.0毫米、0.5毫米和0.5毫米,23时后降水会再度增强”的预报结论。15时左右,根据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我们第一时间向青奥会指挥部发出“即将有雨,请提前做好防雨准备”的气象信息。19时左右,距离开幕式不到一小时,雨依然没有停,我们又向组委会建议先不要揭开场地的地面塑料薄膜,以免地面积水影响开幕式表演的灯光效果。20时,开幕式正式开始,导演组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意见和应急预案,取消了可能因降水造成地面湿滑而带来危险的节目。
  据实际降水监测数据显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时21分前后开始下雨,截至22时累计雨量达2.0毫米,其中,19时至20时1.0毫米,20时至21时0.8毫米,21时至22时0.2毫米,这与前期的预报结论几乎完全一致。从来自赛事组委会和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的反馈来看,由于准备和应对充分,开幕式各项活动均顺利进行,为观众献上了一场青年体育和中国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可以说,我们的预报和服务是非常成功的。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向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发来贺信,称赞青奥会气象服务团队经受了天气复杂、预报难度大、预报要求高、服务种类多等困难的考验,为开幕式活动提供了精细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周到细致的气象服务。这让我们备受振奋、深感鼓舞,以此为开端,我们继续用智慧气象奉献精致服务,圆满完成了赛事、场馆、闭幕式等各项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记者:在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例或者瞬间是什么?
  张祖强:这样的事例和瞬间太多太多:业务服务一线团队的昼夜坚守,后勤保障团队的细致入微,组织管理团队的周密部署……每个点点滴滴,都是非常值得回忆的珍贵瞬间。
  特别是在开幕式当天的气象保障服务中,不论是坚守在青奥会气象指挥中心一线的领导和专家,还是在开幕式现场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以如履薄冰的态度,为天气实况担忧,对准确预报欣慰……那时那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亲身参与青奥会这一重大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经历这场考验,我感到非常幸运,这无论对我本人还是对整个气象保障服务团队,都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我们在“智慧气象”的成果中感受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在“精致服务”的赞誉中体味着气象工作者的那份荣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青奥会已经结束,但气象服务仍在路上,气象现代化仍在路上,气象事业改革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