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打不垮的竞争力”——江苏中小企业创新驱动适应“新常态”

28.11.2014  00:59
            增速换挡、结构优化、转型加快的经济“新常态”下,占全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同时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江苏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只有摆脱盲目扩张,从持续创新中争得“话语权”,才能抓住机遇,在新形势下“超常突围”。             创新驱动发展: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         “对中小企业来说,与其坐等业务萎缩,不如开发新的商机。”斯坦德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云平台服务的科技型企业,董事长胡永生介绍,2011年前,企业还叫“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着通信这个稳定成熟的市场。           短短3年,从通信外包转型到云计算领域,斯坦德的经历代表了不少江苏中小企业的创新历程。“这并不是在冒险。”    胡永生说,要从“小而散”的追随者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领头羊”,安于短期的平稳不够,必须跑在新需求、新技术的前头。           直面风险的变革迎来收获。目前,斯坦德已经为100多家企业、教育机构及运营商提供“私人定制”的云存储服务,其自主研发的“云桥”高速存储产品运行效率是传统服务器的10到15倍。而在整个江苏范围内,类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7万家,新兴产业70%产出由中小企业完成。             创新就是核心:锻造打不垮的竞争力             江苏164万家中小企业中,制造企业占三成。在江苏谈创新,不仅意味着跨入新业态,更指在原有市场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         “创新并非一股脑全做电商、搞互联网,在已有的产业深耕,保持技术领先,也是很大的突破。”在南京泰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秋明看来,创新的重要标志是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公司2001年成立。前5年,我们研发出第一代产品;而从2006年到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三四次产品换代。”             对多数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是常态化的技术革新。杨秋明所在的企业一直专注轨道交通通信产品的研发,其开发的GSM-R光纤直放站全线使用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上;泰通首创的智能一体化厢房应用在武广、沪宁、京沪等高铁线路。           “产品精细度达到极致,小产品都能做到世界领先。”江苏省经信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处长余雷介绍,为了鼓励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江苏制定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认定办法,50个省级“专精特新”产品中,有32个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14个产品填补国内相关领域产业化空白。“不断保持创新的态度,才能有真正打不垮的竞争力。”余雷说。           创新适应发展:用变革突围“新常态           “经济换挡期增速更缓、市场更软、投资更少,无疑对企业发展构成新的挑战。”南京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发展处副处长潘文说,中小企业适应“新常态”,创新是必由之路,不少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10%。           “江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整合社会、高校力量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组织创业型科技企业经营者出访学习。这些措施都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就是我们不能再走低水平扩张的老路。鼓励企业创新,政府首先要用稳定的政策为企业转型搭桥铺路。”余雷说。           截至2013年底,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总额中,中小企业占54.7%,高于大型企业的45.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专利申请总量6.8万件,远高于大型工业的2.48万件。           “有了创新这个内生动力,结构调整的挑战反而能成为发展的机会。”杨秋明说,站稳新技术的制高点,就能服务越来越多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这无疑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