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共和国的将军 他们从马洲大地走出

18.02.2015  18:15

将军,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代表着威严、力量,是军人荣誉的一种象征。其实,将军离我们并不遥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小的靖江,共走出近30位将军。临近2015年春节,记者走访了几名靖江籍将军,联系了将军的家人、朋友,探寻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从市人武部的《军事志》里了解到,不少将军都是从最基层做起。东兴镇人吉星,参军后,做过飞行员、中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沈阳空军作战处处长、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同样,沈雪哉少将也是从基层的干事、秘书起步,1990年4月被任命为总政治部秘书长,1993年任军事科学院军制部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顾礼康少将自1973年入伍后,历任海军航空兵某部机要员、团政治处干事等职,后任我国南海航队航空兵政治部组织处干事、飞行大队政治教导员、东海航队航空兵副政委等职。目前,全军最年轻的正大军区级将领高津中将,则是从二炮部队一步一步晋升,2014年12月升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高津:全军最年轻的正大军区级将领很能吃苦

2014年12月,55岁的高津中将履新军事科学院院长,成为现役最年轻正大军区级将领,同时成为军事科学院史上最年轻的院长。

在高津父母家中,高津年过八旬的父亲高立基,讲起高津小时候的事,头头是道。

高津的父母都是军人,父亲是靖江人,母亲是福建莆田人。高津母亲怀着高津时,正赶上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建设北大荒,他妈妈二话不说,挺着大肚子就出发了,没想到走到半路上早产了,同行的人赶紧把他妈妈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虽然小家伙顺利出生,却住进了“保温箱”,经过医生护士几周的精心护理,早产儿高津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5个月后,刚刚断奶的高津就被送到了家乡马桥的爷爷家。到了上学年龄的高津,来到父亲服役的地方——福建,与爸爸妈妈和妹妹住在一起。一家人住在宿舍,吃在食堂。高津很会照顾妹妹,给妹妹穿衣做饭扎小辫,学习上的事,从不需要父母操心。“我们上班的地方都很远,每天起早贪黑地,到家时,两个孩子都睡了,学习上的事情就更顾不上了。”回忆起高津的学生时代,高老说,也许正是放手的缘故,高津从小就特能吃苦,家里重活都抢着干,也养成了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

1976年,高津高中毕业,遇上了“插队”,于是回到了靖江,他每天挑河泥,放鸭子,挣工分。长得高高大大的高津很会干活,每天能挣到两个人的工分,这样,年迈的爷爷可以不用上工,安心在家做饭。

吉星:会玩微信、QQ的“老顽童

吉星(图右一)出生于1930年农历十月初十,12岁参加新四军,参军时是部队最年轻的兵。退休后的吉星长住上海的干休所,如今已经满85周岁了。

对于吉星来说,加入新四军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参军那一年,他才12岁。父亲被敌人杀害之后,为了躲避追捕,他想尽办法才如愿入伍,成为部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兵。

接到采访电话,吉星的大儿子吉盛星说,“老爷子现在身子骨很好。”虽然吉星现在没有和家人同住,但是在上海的三个子女每周都会去干休所探望他。虽然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但是他对QQ、微信等年轻人使用的交流平台,玩得也“很溜”。

吉盛星说:“老爸最大的特点是很赶新潮,IPAD和苹果手机都是最新款的。85岁的老人,会用手机打电话就不简单了,可我老爸真的很厉害,还会用电脑上QQ,用手机玩微信。

虽然很新潮,但是吉星对子女的要求依然严格。2015年1月3日,吉盛星从南京乘高铁回上海,吉星用微信问儿子:“到什么地方了?几点能到,最好快点,自己一个人在挺寂寞的”,吉盛星说:“火车的速度是不能变的,你要想快点见到我,那就让你司机来接我吧。”可吉星的回答是:车子是公家给我配的,你不要用了,还是坐地铁回来吧。吉盛星说,“每次都是这样,但父亲的教诲和榜样就这样留在心里了。

吉盛星说:“老爸生活很有规律,头脑清楚,关心时政,生活简朴,喜欢喝酒,但很有节制,运动以散步为主,起居有常,心态健康,最大的愿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与他的战友和家乡人民在一起。

方祖岐:文武双全的上将

2014年9月20日至23日,南京军区原政委方祖岐将军《古韵新风》诗书画展暨慈善义捐活动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方祖岐将军现场捐助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靖江市第一中学共50万元,并向靖江赠送中国画《黄山图》百米长卷复制品。

在艺术领域,文武是相通的。军人打仗,排兵布阵所讲的战略、战术、战法,与书画里的笔法、墨法、章法是相通的。”与方祖岐上将接触,他最喜欢聊的,不是军事,而是艺术。

方祖岐将军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广州军区、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等领导职务,19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诗书画创作,退休后,更潜心钻研诗书画艺术,出版了多部诗词、书画集,受到文学艺术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方祖岐凭借广泛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挥毫泼墨,把兵法娴熟巧妙地运用于书画之中,以吟咏复兴中华伟大事业为主题,创作了一幅幅精品力作,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方将军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书法作品行、草、隶、篆皆备;诗词作品内涵丰富,格律严整。

方祖岐诗书画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全军展览;入编百余种书刊;被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长城博物馆等数十家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收藏,并碑刻于黄海海防前沿等哨所。

顾礼康:努力实现“海洋强国梦

顾礼康少将是我市新桥镇人,1973年,他入伍到海军航空兵第八师服役。三十多年间,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海军高级将领。现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委。

2009年10月30日,被任命为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副指挥员的顾礼康,率领编队从浙江舟山启航,先后穿越了台湾海峡、新加坡海峡、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与第三批护航编队会合,接替执行海上护航任务。顾礼康从亚丁湾回国后,因为成绩突出,被任命为东海舰队副政委。他说,在亚丁湾的几个月时间,是自己军旅生涯中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

顾礼康入伍以后一直在海军航空兵部队工作。曾经在基层连队搞飞机维护,后来在南海舰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机关工作,然后到北海舰队海军航空兵部队任政委,后来又到东海舰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工作,2008年到东海舰队机关工作。顾礼康称自己是一个老海军,但实际上又是一个新水兵。

在海军服役42年,顾礼康亲历了海军的大发展,也见证了我国逐步成为“海洋强国”。顾礼康说,建设海洋强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还有守卫海洋,就是我们把海洋的资源利用好、开发好,把海洋的权益维护好,这才是真正的强国。

顾礼康说,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要大力推进海洋的建设和开发,还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我们不仅要维护通道,更要维护我们的资源。通道是大家都可以走的,资源只有自己可以用,不能让资源流失。特别是我们现在人口特别多、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海洋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宝地。

卢锡城:领衔研制我军“中国芯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卢锡城中将是我市东兴镇人,出生于1947年11月,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他曾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6项,其中有3项排名第一,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97年因在“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荣立一等功,受到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通令嘉奖。

高性能微处理器(CPU),是决定计算机运算速度、总体性能的关键器件,是超级计算机攻关的核心技术,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严密封锁的高端产品。为打破困境,改变中枢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总装备部决定紧急启动国产高性能电子中枢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研制工作。

由卢锡城领衔的计算机学院高性能微处理器创新团队临危受命,承担起研制微处理器型号工程任务,抽调2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了攻关突击队。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解决了一道道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型号芯片。

卢锡城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揽子政策的出台、智能科技不断进步以及智能科技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以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这给自己增加了新的挑战,但是自己会不遗余力,力争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978年,高津入伍。入伍后,高津服役于二炮部队,当兵第一年就荣立三等功,此后考入二炮指挥学院,获工程学硕士学位。高津曾参与组建解放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组织实施了首枚新型导弹发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从2011年起,高津仕途进入“快车道”:2011年升任二炮参谋长,从而跻身副大军区级;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2013年夏晋升中将军衔;2014年夏转任总参谋长助理;时隔不到半年升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常裕:“休息的老人”爱种花草

常裕将军是东兴镇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几经周折,记者联系上了远在广州的常裕。接受记者采访时,常裕称自己刚刚过完87周岁生日,是靖江籍将军中最年长的一位。

谢谢家乡人民还记得我这个已经休息的老人。”电话那头的常裕,声音洪亮,思维清晰。他说,23年前离休之后他就住到了广州军区空军大院,这么多年来,一直按照军队的作息时间,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睡觉。活到老,学到老,他每天坚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纸,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上的大事。

现在,常裕将军的女儿和常裕同住。谈到现在的生活,常裕介绍,现在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收拾自家院子里的小花园。常裕在自家小院里种植了多种花草,有菊花、兰花等品种以及一些盆景植物,浇水、施肥已经成了常裕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自家的院子里,他还专门开辟了一小块作为菜园子。种菜不仅仅是为了食用,更多的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常裕说,自己来自农村,对土地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

杨恒俊: 能人村官致富不忘乡邻
  2009年,杨恒俊临危受命,靖江网
陈燕萍: 心系人民的“法官妈妈”
  2002年,在办理一起民事诉讼案期间,靖江网
袁凯飞: 靖江造船业的领军人
  1994年,袁凯飞受命于危难之际,靖江网
夏彦奇、夏朵:父女都是“靖江好声音”
    在今年“靖江好声音”的首场比赛靖江网
靖江青年鞠杰五年自编自导自演三部微电影
  图为鞠杰(右)正在与朋友商量拍摄事宜。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