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拽住了“农机上天”的翅膀

13.04.2015  10:37

  一架无人机可抵百余劳力,众农户却“只围观不出手”——

  新华报业网讯 4月9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国际农机展上,国产无人农用飞机首次集体亮相,性能最强大的一款,抵得上120个劳动力。但现场观者众,买者寡。“农机上天”,对全省上亿亩农作物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让农户“只围观不出手”?

  半天200元雇不到人

  农业也要“机器换人

  农机展上,聚集了20多款农用无人机,大多两三米长,有的外形酷似小型直升机,有的像传说中的圆盘飞碟,最便宜的3万,最贵的50万。

  常州武进区洛阳镇的黄玉祥直奔无人机而来,他迫切地想拥有一架自己的无人机。去年,一家企业给试用了三个月,黄玉祥成为武进首个用无人机种地的人。7、8、9三个月,天气正热,他在田头操纵操作盘,一伙计在对面发指令,飞机像一只听话的大鸟,在田地上空嗡嗡飞过,所经处,一片雾起,它是雾化了的农药。一趟10分钟,飞机返回田埂,另一伙计更换电池,装好农药。卸下的电池继续充电,如此反复,三个人合作,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喷洒300亩地。

  黄玉祥是种田40年的老农民,他说没想到快60岁了,还可以像玩航模一样种地。用了3个月,黄玉祥彻底被这只“大鸟”征服。用它种地,不仅轻松,还省钱。水稻一年用药、锄草6次,他种了1000亩地,每次喷洒需要50多人,算下来,每亩地人工成本至少要150元,无人机一亩地的成本是50元。“一年成本就回来了。”黄玉祥看中了好几款,纠结着选哪款。

  这两年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城西社区农民干凤峰一直在跟踪无人机的发展。干凤峰说种地最大的麻烦就是短工难找。喷药就那么几天,作业强度大,半天,4小时,开200元工钱,还找不到人。人工不单紧缺,还有风险。在夏季作业,工作强度大,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中毒、中暑。

  干凤峰的种田机械堪称最齐全,从育秧到播种、收割,甚至连秸秆还田都有机械,唯独病虫害防治、锄草这些需要喷洒的植保环节,还没实现机械化。如果无人机效果好,人和苗的问题都解决了。

  六合钱仓的朱春华也看中了无人机植保,他说人工越来越难找,肯定要用机器取代人,自己家的家庭农场有295亩地,地不多,单独买不上算,周边家庭农场大多两三百亩的规模,想找几家联合买,大家意见还没统一。

  一机抵百人

  植保走向“空中时代

  药肥喷洒,是制约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瓶颈。据测算,全国一年用于喷洒的服务费达上千亿元。我省粮食种植面积大约8000万亩,靠人工喷洒,一人一天能喷洒一两亩地,每亩地一年用于喷洒上的人力成本在150元以上,而无人机一天可喷洒300—800亩,一亩地年均成本只要五六十元。飞机植保被视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今春,金坛市黄金村购买了3架无人机。村支书严清华介绍,3月底,全村4000亩小麦,全都用无人机喷洒了纹枯病防治药,往年最辛苦的喷洒,这次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严清华总结了无人机的好处,包括人药分离,不伤人,不会损坏一株禾苗,速度快,成本低。他说,不管无人机长期使用的效果怎样,他是迫不及待地先用起来再看,目前没有更好的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