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病” 现代“不治之症”?背后的四个心理因素
龙虎网讯 “明明知道已经半夜该睡了,但总忍不住想再看看微信。”
“明明下决心要去健身房锻炼,钱也交了半年的,但坚持了一个月又不想去了。”
很多人在网上吐槽自己得了“明明病”,明明该做的事不去做,明明不该做的却忍不住。“明明病”虽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却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被很多网友称为“2014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症”。不少网友对号入座,大喊中招。
“明明病”
给你带来压力了吗?
网友“福多”说:“我人缘一直都不好却还改不了脾气,体重一直在增却不减肥,我有很严重的‘明明病’。”网友“吞云吐雾”留帖称:“明知吸烟有害,但我戒不了;明知道回家带东西多了自己累,可还是装满一大包东西,到家被老妈数落;明知道回家之前最好把论文初稿写出来,可是我还在刷微博……”
虽然网上称自己患了“明明病”的以80后、90后为主,但现实生活中,岁数大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老年人痴迷麻将者就不少,明明知道久坐、熬夜对身体不好,还是忍不住。
其实,就像“拖延症”、“晚睡综合征”这些网络流行词汇一样,“明明病”所表现出的“病症”大多只是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无关紧要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需要关注的是,现象背后,自己的内心是否因此有冲突,以及冲突的强度如何。心理学特别关注人们的内心感受,关注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身或周围发生的事情。如果把不应成为问题的事当成事,就会增添烦恼;如果总觉得自己存在不足,就会有压力或不快;有不足想改善,就可能会面临挑战甚至带来挫折与焦躁等。
不妨问问自己,你遇到的事情真的算是问题吗?“明明病”给你带来压力或困惑了吗?如果心里因此总有过不去的坎,你就可能真的“中枪”,有了某种心理问题。
“明明病”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是侥幸心理。如,有人想减肥,但看到美食就劝自己“多吃一餐不会胖”,而总这样体重肯定会增加。有的女性明明知道天气冷该多穿点,却为了美,侥幸认为自己年轻,冻一下应该没事,结果让关节病乘虚而入。
二是行动力不足。就是有想法,没动力,那些在学习、工作中得过且过者多属此类。
三是完美主义。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考虑来考虑去,总在拖延,结果明知道要做,却迟迟不愿开展行动。
四是逆反心。多见于青少年,明知道不该做某些事情,却因父母阻拦而执意要做。
上述4种原因肯定难以涵盖导致“明明病”的全部因素,但“明明病”现象的本质是认知活动与行为结果的背离。
人们自身存在的心理防御机制、认知行为特点等时时刻刻左右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借口、退避、自嘲、替代等。有“明明病”者明知怎样,却不那么做,他们总是有道理的,如“多吃一餐不会胖”、“冻一下没事”、“那么多人吸烟都没事”等等,他们在使用合理化、借口等防御机制,使自己得到片刻的满足或放松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或不去行动了。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本身固有的、惯性形成的、维护自身避免过度刺激的暂时性应对方法,是人们遇到事情很自然的应用,但过度、长久、滥用自我防御机制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维护。
动机强弱、目标引力、控制力高低、问题解决等都涉及认知行为规律问题,与“明明病”有明显联系。“为美而冻”、“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是权衡与趋利的结果,“明知吸烟有害,应该戒,但我戒不了”凸显动机、目标、控制力等问题。当今社会人们自我、自保意识强,追求权益与自由度,所以易患“明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