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申遗成功14周年 《洪武流韵》亮相

04.07.2017  07:31
小小志愿者在讲解。 泱波 摄

  中新网江苏新闻7月3日电(记者 泱波 通讯员 高炜)李府巷、常府街、进香河、孝陵卫、马群……相信南京人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7月3日,明孝陵申遗成功14周年纪念日,《洪武流韵——南京·小地名大历史》专题展在明孝陵博物馆正式开展。

  地名,作为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着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或人文特征。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沿用至今的老地名背后,都承载着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许多鲜活的记忆,尤其是将南京定为开国都城的明朝,更是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地名遗产。

市民参观展览。 泱波 摄

  “洪武流韵——南京·小地名大历史”专题展,通过梳理南京城市街巷中一直沿用的、与明太祖朱元璋及明代相关的小地名,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再现了朱元璋在南京这座城市大刀阔斧改革、推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政而书写下的浓墨重彩华章,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带领大家重温元末明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据介绍,整个展览共收录与明代相关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南京地名40余个,大者如应天(1356年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南京(1368年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小者如孝陵卫(孝陵守卫军队驻扎于此),马群与苜蓿园(明初养马及种植饲料地),常府街、九连塘、刘军师桥(明初功臣府第),估衣廊(原名故衣廊,明清时期是贩卖旧衣和低劣衣物商铺集中的地方),网巾市(明代经营网巾的专业市场),胜棋楼(朱元璋与徐达曾在此对弈)等等。这些意蕴丰富的南京小地名,大部分目前仍在使用,还有一些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消失或谐音讹传成了与当初不同的名字,但不管哪种情况它们都是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丰富了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览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前来。 泱波 摄

  据介绍,在展览筹备过程中,为吸引更多市民游客的参与和关注,中山陵园管理局向社会发起了“小地名大历史”系列征集活动,征集内容包括反映明代有关地名起源或变迁的历史故事、历史资料、民间传说;与明代地名、市民生活相关,反映南京近代以来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变化的有关照片、明信片、门牌、老物件等;以及反映南京市民日常生活和记忆,与明代地名有关的文章。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回应,收到文字稿件、老物件、老照片、老资料等各类投稿数百篇,丰富了人们对南京老地名内涵的认知和解读。部分市民投稿也在此次展览上进行了展出。

  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让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明孝陵博物馆多年来坚持赴社区、学校开展文化宣讲和共建活动。为配合展览改造,前期还与孝陵卫小学合作举行了“小小讲解员”的选拔活动。共有12名三四年级的小朋友从选拔中脱颖而出,经过专业培训,成为明孝陵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他们将在暑期的双休日来到博物馆展厅,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带大家走进南京的“小地名大历史”。(完)

编辑:顾名筛
“申遗”成功14周年 南京明孝陵免费送出636张门票
  中新网江苏新闻6月28日电(记者 申冉 通讯员江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