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弄社区七旬老人写五十万字“文天祥”传记

16.12.2015  00:23

 

在公园弄社区月桂园,有一位七旬老者,他叫闻立基。走进他的家中,只看到厚厚一沓A4纸书稿,封面上写着《中华之魂——英烈文天祥》。而旁边则都是他用蝇头小楷写成的手稿,足足五十万字,以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文天祥的壮烈一生,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闻立基介绍,经过考证,靖江闻氏一族都是文天祥的后人,为了宣传这位忠义不屈的祖先,他写成这部书,计划出版。

 

修完家谱,立志写传

 

闻立基出生于1940年,1960年毕业于苏北农学院,曾在孤山山南小学做过教师、校长,期间函授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为了响应当时江苏省农业厅关于“让农业干部回到农业”的号召,他被分配至新疆,从事党委秘书工作,这一干就是18年。1980年底,闻立基被调回靖江,到当时的团结乡任过宣传科长、纪委书记等职,2000年退休。

 

2009年,江苏张家港的两位闻姓族人,一路寻访到靖江,得知他们的先辈,从靖江闻氏中走出,落户在苏南。他们便找到靖江闻姓老者,希望在靖江闻氏家谱老谱的基础上,重新续修闻氏宗谱。闻立基也参与其中,查阅考证了大量的闻氏迁移定居的记录。2010年,闻氏宗谱修编完成。经考证,闻立基也知道:“”和“”本是一宗,闻氏都是抗元名臣文天祥的后人。

 

了解到老祖宗是文天祥,闻立基不禁心潮澎湃。他喜爱读历史书,对宋元明清历史常有研读,深知文天祥在宋元历史中的地位,加上族内老人的嘱托,他萌生了为文天祥写传记的想法。

 

辛苦搜寻,文公史料

 

早在修谱时,闻立基就曾到文天祥出生地江西省吉安县凭吊,在当地的文天祥纪念馆,看到了文天祥事迹图展,以及很多珍贵文物、文献。他还到广州文天祥纪念堂,瞻仰了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内,明皇帝朱元璋为文天祥所建的文公祠,以及福建、苏州、南通等地的文公纪念馆。闻立基对这些纪念祠、堂、馆中的所有记载的文天祥事迹、典籍、叙事碑文,都做了记录,又尽力搜集了不少文天祥的诗词歌赋等资料。

 

他到上海图书馆、北京文天祥纪念馆,以及江西文天祥纪念馆,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都得到这些单位的全力支持,通过电子邮件向他推荐了不少资料。上世纪60年代,湖南师范学院的教师杨友今曾经写过一部《文天祥传说》,由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寄给了闻立基。

 

闻立基说:“在搜集素材时,我踏过的行程何止万里啊!我看遍所有能看到的有关图文书籍,付出的艰辛难以言表。写成这本书,成了我晚年寻求充实精神生活的寄托。

 

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后,闻立基开始动笔写作。这是一段更为漫长、枯燥、烦神的工作。每天夜里,他在脑中构思情节,反复研磨。早上四点,城市一片寂静时,他就起身坐到书桌前,摊开宣纸和毛笔,开始写作。五六个小时过去,他才吃早饭,然后到楼下散散步,让自己疲惫的神经休息一下。老伴非常支持他的写作,承担了家里所有家务,让他心无旁骛地沉浸到创作之中。

 

又是一个两年半过去,闻立基写好的稿纸堆成了小山,他将原稿作品送到打印店里,录入电脑,打印出来,再修改。就这样,反复修改了四次,才算基本完成了整个书稿的创作。为此,他又花费15000多元。

 

出书立传,传承品德

 

曾有一位叫闻松南的闻氏族人对闻立基说:“一定要千方百计,搜求文天祥的故事,写出他身上的忠义精神,供后人学习。”闻立基记在心里,他说,我把文天祥的事迹整理出来,叙述了他的一生、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忠肝义胆,是为了发扬他爱国为民的风范,让我们闻姓子孙和社会民众,都能为振兴国运效力,都能传承文天祥的优秀品德。

 

链接:文天祥史料

 

文天祥(公元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其中《过零丁洋》为中国文学史上历代传颂的伟大作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