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山东老人苦旬扬中援藏烈士家属半世纪

21.10.2015  17:25

  图为雍立信的儿子在父亲墓前

  新华报业网讯从山东招远到潍坊再到南京,19日下午,当81岁的山东老人李奇三,站在镇江扬中的土地上时,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情不自禁的大声哭喊:“雍书记,我来迟了!”仅仅为了牺牲在雪域高原的烈士临终嘱托,老人苦寻了整整半个世纪。见到曾经和丈夫、父亲最亲最近的人,烈士雍立信的家人更是情绪失控,一把将老人紧紧抱住,泪流满面。

   幸福就是从雪窟窿走到羊皮上

  图为雍立信烈士遗照

  雍立信,扬州宝应人,1949年4月随大军渡江南下。扬中县解放后,他被留守扬中,时任扬中县县委副书记。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中央决定在平息叛乱的同时,帮助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支援西藏。雍立信听到这一消息,带头报了名。当时,他已有二子一女,妻子腹中还怀着小女儿,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赶赴西藏定日县的路。那是一个位于西藏、尼泊尔、印度三陲交界处的一座不起眼的边陲重镇。

  进藏途中,高原恶劣的环境和生存条件导致有人临阵脱逃,但雍立信却不改初衷。李奇三当年才二十出头,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和雍立信相遇了。一边是两位领头人的胆怯退缩,一边是雍立信一往无前的坚毅勇敢,一瞬间,他就对这个战友产生了钦佩之情。

  李奇三告诉记者,“当年,雍书记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下乡,带着我们整天奔走在各个牧场之间,没有交通工具,我们都是骑马。”年轻的李奇三追随着雍立信,跟着他风餐露宿,吃永远煮不熟的米饭,忍受长年累月吃不到一口蔬菜。不得已,雍立信就用蒜头就饭,为此还得了个“蒜头书记”的雅号。

  西藏地理环境恶劣,有一次,雍立信和另一位同志骑马出去了解情况,经过一条大河时,由于水大浪急,他被浪冲走了。直到3天后,才被当地群众搭救。类似这样的险情,还发生过好几次。

  定日县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该县境内。冬天最冷时甚至达到零下48摄氏度,鸟儿都飞不起来。然而每当推开宿舍窗户,雍立信因营养不良和缺氧而削瘦红紫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一开窗就能看到珠穆朗玛峰,多幸福啊!

  李奇三遭遇最难吃的东西是羊肠。当年他在下乡时重感冒,乡民特地做了最好吃的东西给他补身体。食物端上来时,他顿时傻了眼。羊肠夹在糌粑里,叠了四五层,一层黄一层白,一层红的还带血丝。面对乡民的热情,李奇三为难极了。雍立信大手一挥,拿起一块就往嘴里塞,大口大口吃,并笑着对李奇三说:“习惯就好了。

  雪域高原长年冰雪严寒,一次下乡时,雍立信和李奇三掉进了一个雪窟窿,冻得浑身打颤,四肢发麻。他们用尽力气爬出窟窿,走了很远,才走到一户藏民家。藏民赶紧拿出羊皮毛来,让他们睡上去。“我和雍书记谈论过什么是幸福,雍书记说:“幸福就是从雪窟窿走到羊皮上”在李奇三的记忆中,他们在西藏的每一天都在饥饿、疲倦、寒冷和戒备中度过。那一夜,他们在羊毛的温暖中睡了一个安稳觉,几乎是屈指可数的一次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