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遗孤自费出版回忆录 讲述中国养父母养育恩情

06.08.2015  20:14

  央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记者李思默)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我是一个战争的遗孤,战争使得我们家破人亡,要不是中国人搭救我的话,我这条命都没有了。我必须要对中国人的这种善良的心表示一下意思(感谢),我决定一定要在战后70年的时候,要把这个书拿出来和读者见面,也让周围的人,让日本人都了解一下中国人是多么善良。

  说这段话的是一位名叫中岛幼八的日本老人,曾作为日本二战遗孤在中国东北生活十五年。今年4月,73岁的中岛幼八在日本自费出版回忆录,讲述被中国养父母拉扯大的亲身经历和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

  如今,这本回忆录的中文版《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已由三联书店旗下生活书店出版。在日前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中岛幼八回忆起中国养父母的恩情时多次失声哽咽。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回报中国人的养育之恩,让日本人重温历史,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中央台记者李思默就此专访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日本老人,听他讲述这份骨与肉的情感相依。

  记者来到三联生活书店的时候,身穿一件浅灰色西服外套的中岛幼八正在逐一给中文版的回忆录签上自己的名字。今年73岁的中岛,头发、眉毛都已斑白,额头、眼角也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尽管他打招呼的方式有些日本,但一口略带东北口音的流利汉语,透露出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的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称为“日本开拓团”。1943年,中岛幼八的父母也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来到中国东北的牡丹江,成为“开拓团”的一份子。那一年,中岛幼八刚刚年满一岁。

  1945年日本战败,中岛幼八的父亲被征兵再也没有回来,中岛一家沦为难民。

  中岛:那个时候都入冬了,冬天都挺冷了,那个时候我妈妈也生了一个妹妹,那个妹妹没几天就死了,连个名字都没有。我妈坐月子的时候又染了传染病,所以身体很虚,我呢也是没有吃的,皮包骨的,消化不良,肚子挺的挺大的。我妈不忍看着我的小命白白的死去,正好来了一个中国的小贩,挑着扁担卖东西的,就委托他找一个适当的中国人的家庭,把这个孩子给抚养一下。

  就这样,中岛被他的生母托付给了一个中国小贩老王,老王就用担子挑着熟睡的中岛来到一户无儿无女的人家门前。醒来的中岛发现自己置身在陌生环境,周围都是没见过的人就一下子大哭起来,这家人一看中岛哭闹不止,坚决不同意收养。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看热闹的中国妇女走了出来,她叫孙振琴,日后成了中岛的中国养母。

  中岛:我养母就说,“这条小命,我拉扯!”就把我抱回去了,实际那个养母也做的不是那个打算啊,她是来看人家抱着一个日本孩子来看热闹来着。当时看到这种情形,她也有点出自用冲动吧,把我带回去以后就喂我,给我揉肚子什么的,我就逐渐的活下来了。

  尽管中岛的养母孙振琴知道她收养的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但抱着这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幼小生命,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给了中岛重生的机会。之后的13年里,孙振琴和三个养父如接力赛一般,将中岛养大。

  像中岛幼八这样,被遗留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称为日本二战遗孤,总人数在四千人以上,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从日本平民,沦为战争孤儿,却由同是战争受害者的好心中国人抚养成人。

  1954年,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率领下访问日本,中岛的生母向李德全女士说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在中国,恳求代为寻找。李德全女士回国后,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查找,终于在牡丹江找到了已成少年的中岛幼八。

  中岛:那个时候日本方面我的生母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来查我,调查我的情况。所以她问我回去不回去,我说绝对不回去,你拉上我,拉我上火车我也跳下来。我回答的挺坚决的,不想回去。

  1957年的隆冬时节,中岛的老师梁志杰和他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梁老师站在“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的高度劝中岛回归日本,帮助他做了人生的最大决定。

  中岛:他就给我讲起来日本的一些形势,当时岸信介内阁勾结台湾、美国方面一起围攻中国,制造了一个“长崎国旗事件”,所以日中关系特别差,你这孩子回去了以后能为日中友好做一点什么事情的话,不是很值得的吗?他这么一说的话,就好像我这个普普通通小孩,老师这么一说的话,我这个作用好像挺大的吧。这就是说,感觉自己这个小孩在社会上有一个地位了、定位了。所以,我心也开始动了,开始考虑回国的事情。

  回到日本后的中岛,凭着在中国养成的坚毅、正直的性格,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完成学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1966年,他放弃高薪职位,进入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坚持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甚至因此多次遇险。

  近年来,日本媒体总是抹黑中国,导致日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中岛对此深感愤怒。他意识到,自己所亲历的这段应该被铭记的中日交往佳话,在日本国内却鲜有人知。由此,他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中岛:在中国大使馆附件有一个东京都立的中央图书馆,我是下午这半天基本在图书馆里面打字,成天不跟别人讲话,一周七天里面没有几天跟人讲话的机会,都是这样。所以就蒙头的打电脑,考虑这个文章。

  就这样,中岛每天带着自制的饭团,背着水壶去图书馆,坚持写完了这本回忆录,然而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2015年,中岛做了一个决定,他要自费出书。中岛花费一年的退休金,大约100多万日元,终于让这本回忆录在战后70年之际出版。目前日文版回忆录的第一版500本已经售罄,第二版又加印了1000本,中岛说,“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日本人懂得中国人的善心”。

  中岛:在这方面是困难重重,尽管这样我还是想赶在这个时候能把这本书拿出来,让大家都了解我们这些个孤儿怎么样能够活下来的。我们这些恩人、中国的养父母、还有中国的乡亲以及我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予我的支持、搭救,使我今天能够留下这条命。我自己是感恩,我希望日本人都能够了解中国人的这种好心肠。

  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却在这个73岁的日本老人身上做了最集中的展现。中岛幼八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历史,以战争受害者的身份敦促日本政府反省侵略战争。

  中岛:千万千万不要把日本再带上战争的歧途,那不是保护日本的安全,也不是给日本人创造幸福,总之我不希望再制造这种所谓的战争孤儿。

  何有此生?正如中岛这本回忆录的书名一样,他用回到日本后50多年的人生,报答中国人15年的养育之恩。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与中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让中岛感受到在那个艰苦年代的爱意,他说有责任把真实的中国告诉更多的日本人。

  原标题:日本二战遗孤自费出版回忆录讲述中国养父母养育恩情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