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公安局“三化联动”帮110“瘦身”

06.01.2017  03:03

  2016年以来,无锡市公安局以110减负专项治理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部门联动、突出科技创新,推动警情分流源头化、警情接处智能化、纠纷调处多元化,着力破解长期困扰基层的非警务警情处置难题。

   部门联动,警情分流源头化

  针对群众求助类警情占到全市110接警量一半以上的情况,无锡市公安局积极提请市委、市政府,健全完善非警务警情协调联动机制,并开发建设“无锡市社会应急(求助)联动平台”,与110接处警平台打通,关联120、供电、城管、环保、安监等11家与群众求助密切相关的成员单位,将求助类警情“一键式”分流派发。

  同时,市公安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社会应急(求助)联动平台操作规范》,明确签收、反馈、监督等工作流程,要求各相关社会求助服务成员单位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接处力量,特别是涉及市政设施抢修、城市管理、漏水停电、卫生急救等专业性强的社会求助警情,相关职能单位必须第一时间到场处置,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效改善了基层民警对社会求助警情“不会处、无权处、处不好”的局面。据统计,110减负专项治理以来,全市非警务警情分流处置量同比上升255%。

  此外,市公安局推动社会求助服务成员单位联动工作,纳入市级机关部门绩效管理和作风建设综合考核范围,加强对各成员单位的监督管理,110接报的非紧急求助警情处置质态全部在网上实时、准确反映,各联动单位3分钟内警情签收率达99.5%,2小时内首次反馈率达96.7%,群众对社会联动工作满意率由70%提升至97%。

   科技创新,警情接处智能化

  2016年以来,无锡市公安局还积极探索“互联网+警务”新模式,推出市、县、所队三级“微警务”集群平台,把报警求助从电话、窗口延伸到网上、掌上,提升接处警流程化、智能化水平。

  为拓宽报警受理渠道,从接警环节减负,市公安局开通非紧急报警求助、自助移车、开锁服务、走失招领、投诉建议等6个110接警互动服务事项,丰富拓展报警服务渠道,分流疏导110接警台警情,既方便群众报警,又减轻接警台负担。截至目前,已收到违法犯罪举报线索514条,受理各类投诉建议621条,提供开锁服务3600余次,帮助找回68名走失人员。

  此外,市公安局加强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与微警务联动运作,将部分警情在警种部门层面和社会单位解决消化,不再向基层派出所派发接处警指令,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便民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基层民警的处警负担。

  针对移车类警情呈现几何式爆发增长的情况,通过微信自助移车服务,并配套研发启用“移车宝”应用系统,由市、县两级指挥中心对移车类警情直接自处,日均为市民群众提供自助移车服务2500余次。目前,正推动由政府出资购买“114”服务,为群众提供移车求助社会化服务。

   公调对接,纠纷调处多元化

  针对矛盾纠纷警情占比高、牵扯基层警力多等实际,无锡市公安局充分整合行政、司法、社会等各类资源,创新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在全市日均有效接警15起以上的126个派出所建立“派驻式”人民调解室,由政府财政保障、司法招录培训、公安管理使用,配备专职调解员295名。将全市853个警务室与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一体化运作,挑选能力过硬的1056名社区保安作为街面调解员,社区民警就地接处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消化在辖区。2016年,“派驻式人民调解室”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4万余起,化解率超过85%。

  此外,无锡警方推动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实现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化解和民间纠纷就地调处,从源头上减轻基层公安机关压力;在全市推行派出所与人民法庭“庭所对接”机制,对法律专业性强、处置难度大、易激化矛盾的复杂纠纷,由司法部门提前介入、联动调处;在全市交警大队设立人民巡回法庭和“保险理赔服务工作室”,保险公司提前介入、提前垫付,实现交通事故纠纷调解、保险理赔无缝对接;会同市卫生部门在全市三甲医院建立医患矛盾调处中心及标准化医院警务室,形成专职人员、专门机构、专业方法化解医患纠纷的格局。

  同时,积极推动公益律师、心理专家、社会贤达等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宜兴市公安局创新实践公益律师驻所新机制,为当地26个派出所选聘32名具有良好业务素养的公益律师担任驻所律师,2016年以来成功化解各类疑难纠纷560余起;江阴市公安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充实网格式信息员队伍,把排查预警触角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处置;南长、滨湖、惠山等地公安机关吸纳人大代表、离退休司法干部等社会有威望人士参与纠纷调解工作,建立懂法律政策、知民情民意、覆盖各行各业的兼职调解员队伍,提升了纠纷调处效率和执法公信力,有效为基层110接处警减负瘦身。(无锡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