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无人农用机亮相 农户只围观不出手

13.04.2015  12:27

  4月9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国际农机展上,国产无人农用飞机首次集体亮相,性能最强大的一款,抵得上120个劳动力。但现场观者众,买者寡。“农机上天”,对全省上亿亩农作物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让农户“只围观不出手”?

  半天200元雇不到人

  农业也要“机器换人

  农机展上,聚集了20多款农用无人机,大多两三米长,有的外形酷似小型直升机,有的像传说中的圆盘飞碟,最便宜的3万,最贵的50万。

  常州武进区洛阳镇的黄玉祥直奔无人机而来,他迫切地想拥有一架自己的无人机。去年,一家企业给试用了三个月,黄玉祥成为武进首个用无人机种地的人。7、8、9三个月,天气正热,他在田头操纵操作盘,一伙计在对面发指令,飞机像一只听话的大鸟,在田地上空嗡嗡飞过,所经处,一片雾起,它是雾化了的农药。一趟10分钟,飞机返回田埂,另一伙计更换电池,装好农药。卸下的电池继续充电,如此反复,三个人合作,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喷洒300亩地。

  黄玉祥是种田40年的老农民,他说没想到快60岁了,还可以像玩航模一样种地。用了3个月,黄玉祥彻底被这只“大鸟”征服。用它种地,不仅轻松,还省钱。水稻一年用药、锄草6次,他种了1000亩地,每次喷洒需要50多人,算下来,每亩地人工成本至少要150元,无人机一亩地的成本是50元。“一年成本就回来了。”黄玉祥看中了好几款,纠结着选哪款。

  这两年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城西社区农民干凤峰一直在跟踪无人机的发展。干凤峰说种地最大的麻烦就是短工难找。喷药就那么几天,作业强度大,半天,4小时,开200元工钱,还找不到人。人工不单紧缺,还有风险。在夏季作业,工作强度大,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中毒、中暑。

  干凤峰的种田机械堪称最齐全,从育秧到播种、收割,甚至连秸秆还田都有机械,唯独病虫害防治、锄草这些需要喷洒的植保环节,还没实现机械化。如果无人机效果好,人和苗的问题都解决了。

  六合钱仓的朱春华也看中了无人机植保,他说人工越来越难找,肯定要用机器取代人,自己家的家庭农场有295亩地,地不多,单独买不上算,周边家庭农场大多两三百亩的规模,想找几家联合买,大家意见还没统一。

  一机抵百人

  植保走向“空中时代

  药肥喷洒,是制约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瓶颈。据测算,全国一年用于喷洒的服务费达上千亿元。我省粮食种植面积大约8000万亩,靠人工喷洒,一人一天能喷洒一两亩地,每亩地一年用于喷洒上的人力成本在150元以上,而无人机一天可喷洒300—800亩,一亩地年均成本只要五六十元。飞机植保被视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今春,金坛市黄金村购买了3架无人机。村支书严清华介绍,3月底,全村4000亩小麦,全都用无人机喷洒了纹枯病防治药,往年最辛苦的喷洒,这次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严清华总结了无人机的好处,包括人药分离,不伤人,不会损坏一株禾苗,速度快,成本低。他说,不管无人机长期使用的效果怎样,他是迫不及待地先用起来再看,目前没有更好的别的办法。

  去年南京艾津植保有限公司购买了5台载药量只有5公斤的无人机,在南京江南、江北3000亩水稻上飞过一个生长季,飞洒了5次药。董事长张申伟介绍,首批农场主都感到满意,今年要求无人机植保的田地总量达3万亩,他准备大批量购进无人机。

  推广无人机,农口部门也在暗自准备。就在10天前,南京市农委首次组织无人机喷洒检测。在国内农用无人机生产排名前列的三家企业现场展示了无人机喷洒农药。

  记者现场看到,无人机喷洒像航模,操作员在地面遥控操作,飞机在离地面两三米的高度作业。三架无人机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喷洒完一亩地,能抵上百个劳动力。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几位研究生在田地安插试纸,检测喷洒效果。秦维彩博士告诉记者,根据这两三年的研究结果,无人机喷洒能适合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南京农机站副站长钱生越介绍,日本、韩国的农用无人机占农具的30%以上,在国内无人机植保还是这两年的新事物,但发展势头很快。他认为,人力紧缺、土地有了一定的规模化,无人机广泛进入农业领域是迟早的事。

  南京有望组建

  农用飞机社会化平台

  在展会上,最后决定购买无人机的客户并不多。农用无人机兴起的这两年来,我省使用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什么妨碍了无人机上天?

  不少农场主都像黄玉祥在纠结:产品没有批号,国家没有相关产品标准,不知道哪家产品能用得可靠、用得长久。

  干凤峰仔细咨询了电池的使用。一块电池只能用10分钟,飞一天要换25次电池,一架飞机要配10块电池,每台充电100次后,电池的效能还要锐减。想了想,他最终放弃了无人机。

  记者在展会上咨询,发现九成以上无人机都使用电池,而电池使用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健文介绍,国内大量农用无人机是由先前的航模飞机制造商生产的,采用的是电池动能,而国外,农用无人机是标准的无人直升机,几乎都是油动能,在日本占据主流的农用无人机,售价折合上百万元人民币。他分析,用电池动能,价格低,售价八九万元,但电池后期使用成本高,使用麻烦,机器性能不够稳定。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教授薛玉宇说,在去年上半年,农用无人机的操控便捷性、飞行时长还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到下半年,这些问题都有了大改进。她认为,虽然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产品标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但国内的无人机植保技术性能基本满足需求,发展农用无人机的时机已成熟。

  另一方面,空中农具还没纳入农机补贴目录,这影响了农户购买的积极性。干凤峰的地面农具,至少都有20%以上的政府补贴。有的农户怀疑无人机价格虚高,电动无人机的组件,飞控系统、电机、电条、机架加起来成本不过万元,但成品售价都在5万元以上。

  实现无人机植保的社会化是解决质量和成本问题的关键。钱生越说,无人机要种好地,不光是一台飞机的事,牵涉到飞机专用农药、人才培训、质量保障等系列服务,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效益最好,只能靠整合力量,交给专业化的公司来做。他透露,南京有意组建农用飞机防治体系,政府、植保公司、家庭农场三方加入。记者了解到,无锡汉和、南京艾津都在组建社会化服务网络,希望最终实现只需农户一个电话,无人机载着农药马上就飞到田地上空,农户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植保。

  据最新消息,就在全国农机展之后,全国农机协会召集相关机构,正在牵头制订农用无人机的产品标准,看来,农具进入空中时代指日可待。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