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报告指方向 先花花用社交金融演绎“互联网+”

11.05.2015  14:33
      在经历了年初的P2P企业系列金融风波之后,监管单位终于开始出手整顿互联网金融行业了。

      5月9日,央行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此次报告中,央行明确指出:“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标准和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业内人士指出,P2P行业从出生之日起就存在“死穴”,在监管层逐步规范政策制度后,互联网金融或将迎来大洗牌。以先花花为首的社交金融类创新企业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流。

      追溯金融本质区分“好金融”与“坏金融

      对于金融行业,先花花CEO崔毅龙有一个很有趣的分类,即“好金融”与“坏金融”。他表示,好与坏并不是以收益率为标准,而是以金融链条的成熟度来评判。金融是由资金的流动而产生的,而资金的基本流动形式则是依靠借贷关系完成。

      传统的借贷关系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在熟人间或朋友间发生的熟悉借贷关系,另一种则以民间借贷、地下钱庄以及现在的P2P平台形式为代表的个人通过中介或平台产生的陌生借贷关系。
       
      不管是熟人借贷还是陌生借贷,虽然二者的流程一模一样,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熟人借贷的坏账率要远远低于陌生借贷。从这一点来看,社会关系对于金融的附加值就显得颇为重要了。虽然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都在着力打造风控系统,但在崔毅龙看来,如果忽视金融的社会属性,企业无论怎么努力,风险都是始终高度存在的。

      尽管如此,为什么众多机构仍然趋之若鹜的去投资陌生借贷呢。“熟人借贷的发生频率及收益率要远远低于陌生借贷,而在先花花之前,熟人借贷之前又没有相应的互联网平台,这是P2P平台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创新赢未来“先花一亿元”诠释金融“互联网+”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行业的很多人都在强调互联网的工具性,只是把它作为便捷的客户联络沟通渠道,而从想过把金融行业的本质属性完整的运用到其中来,我想这才是造成互联网金融行业危机频出的根本原因,这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崔毅龙略带遗憾的表示。

      在崔毅龙看来,只有将社交关系圈在内的金融产生的完整链条移植到互联网当中,互联网金融才能真正实现低风险、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他领导下的先花花最近所推出的“先花一亿元”项目,无疑就是这一想法最直接的尝试。

      在“先花一亿元”这个项目中,每个注册用户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化信用估值,并且这个数值在先花花独有的风控系统监控下,不断随着用户的信用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整,所有的借贷及担保都在自己的社交圈内产生。信用在这里真正成为可一种市场化的投资,用户可以利用信用额度实现经济上的实际收益。这无疑是对现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次巨大颠覆与创新。

      崔毅龙表示,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谈到的“互联网+”,延伸到金融行业来讲,是应该通过互联网的沟通便捷性与金融本质的社会属性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金的低风险运转流通,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监管机构所期待看到的行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