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研究室:紧跟决策 做好智囊

29.07.2015  11:15

              全国大小报社大多设有新闻研究室。新闻研究室,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如何办报和经营。然而,目前,很多地市报社的新闻研究室并没有种好“责任田”,新闻研究与决策严重脱节,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忙于应付“门面”工作,陷于事务堆中,忽视了新闻研究室的基本功能,更多的是在为办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以及在做一些诸如打分考核和新闻推荐、评比等工作。

  二是即使有那么几次报社交办的新闻研究任务,也是停留在一般性的资料汇总上,没有下苦功夫解剖“麻雀”,缺乏深层次、系统性的分析,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意见。

  三是新闻研究的内外资源没有整合好,很多报社的新闻研究室人员没有一线的第一手资料,很难提炼、概括出有高度的政策性意见。

  地市报社的新闻研究室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个窘境,症结还在于新闻研究与决策的“两张皮”问题。因为新闻研究室既不在采编一线,又没有拍板权,它的性质就是报社的“智囊”。这个性质,决定了其“贴近决策中心”的基本工作特点。

  新闻研究室该怎么工作?

  直接为报社领导决策服务。一张报纸的风格当然与总编辑的认知与决断能力密切相关。但报纸不能单纯地成为体现总编辑意志的载体,必须努力四面倾听,鼓励七嘴八舌。在这点上,就要发挥新闻研究室的作用,使报社决策者的想法和理念符合实际。

  围绕“热点”开展研究。作为报社的“智囊”,新闻研究成果,最终是要通过报社决策层才能落到实处,如果离开决策的需要,就会南辕北辙,哪怕是最好的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如果说决策离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瞎决策”的话;那么新闻研究工作离开决策的需要,就会变成“白研究”。

  研究必须“短平快”。马拉松式的、旷日持久的研究,往往会成决策的“马后炮”。追求“大而全”就会“尾大不掉”,使自己背上包袱。那种“轻骑兵”式的,看准了就干,说转移就能很快跳到新的战场上去研究,才契合今天瞬息万变的融媒体时代。“短平快”还包括文字简洁质朴,不搞“厚皮包子”、不搞弯弯绕。

  解决好新闻研究与决策“两张皮”的问题,除了需要提高研究水平外,还与工作艺术有关,所谓“功夫在诗外”。

  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新闻研究室是从属于报社的参谋部门,这也决定了它工作的被动性。如何在被动中求主动,是门艺术。首先是社长总编有什么需要筹划决策,就要闻讯而动,献计献策,主动请战,尽可能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其次是对自己选定的课题,最好也能事先征得领导的首肯,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受到重视;再次,研究成果出来后,就应该把“刘备三顾茅庐”改为“诸葛亮三顾刘备”,把研究成果送到决策层的每个人手中,进行强化解读,以引起重视。

  处理好敢于直言与工作方式的关系。从事新闻研究的同志,应具备敢于直言的品质。忠言逆耳利于行,在这个岗位工作就一定要本着对党的新闻事业负责的精神,敢说敢为。有些建言需要多次进行。言当其时,一策千金;言不逢时,一文不值。

  处理好个体与领导的关系。有搞新闻研究的同志开玩笑说:“士为知己者死”。当然两者的关系不是“士”和“知己者”的关系,但作为新闻研究人员,用自己出色的工作,高明的主意和良好的人格,争取成为报社领导的“知己”,对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圈是十分有益的。报社新闻研究人员就是要有这种风尚,甘做幕后英雄,自觉为报社的发展献计出力。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