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靠内容“打天下”
硬新闻有大市场
□记者 赵新乐
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新闻客户端已多达数百个。虽然平台越来越多,但用户阅读信息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在这样一种近乎“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下,各大新闻客户端平台有什么样的“法宝”和“利器”呢?从目前来看,传统新闻客户端更偏时政,新媒体客户端更偏商业;传统新闻客户端更加稳重,新媒体客户端更加年轻化。虽然“打法”不甚相同,但在共同的新闻之路上,新闻客户端正越走越远。
在刚刚去过的2015年,主打硬新闻的时政类新闻客户端此起彼伏地出现,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客户端市场也被迅速分割。新闻客户端是不是太多了?未来要怎样发展?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在业界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多了还是少了
从传统媒体内诞生的时政类客户端大量涌入市场之后,有人认为新闻客户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泡沫期。那么,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新闻客户端是不是太多了?
热门话题首席执行官马金男的看法很明确:“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新闻客户端是多了。”他认为,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包括整个市场竞争的现状来看,容量其实没有那么大。而现状就是产品确实过多,而且大部分质量并不是很高。
与之持相反观点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在朱春阳看来,如果观察2014年、2015年传统媒体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比较典型的特点是强调时政新闻,而商业网站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更趋向于大众化新闻。他认为,在新闻客户端从大众走向细分的过程中,相较于大量的娱乐型、消费型的客户端来说,能够像澎湃新闻那样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时政类新闻客户端“还是太少了”。
对于这个问题,九派新闻新任总编辑范洪涛的看法具有两面性。他说,从表面上看,就传统媒体而言,每家都在做自己的APP,似乎是多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传统媒体发展遇到困难之时,推出新闻客户端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解决传统媒体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传统体制的老牌报纸而言更为重要。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多和少,我们说了不算。读者说了算,市场说了才算。”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看来,如果加入进来的多了,说明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领域。对于很多人认为新闻客户端暴增以及太多太滥将导致一大批在不久后死去的说法,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表示,这还要留待时间的检验。“总的趋势是受众移动阅读新闻、资讯的趋势在不可避免地发生,我们自然要适应这种手机阅读的新趋势,新闻客户端目前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究竟靠啥“养家”
这么多新闻客户端进入市场,看起来是一片蓝海,一旦陷入同质化的泥潭,蓝海势必成为一片红海。对于想杀出重围的新闻客户端来说,没点儿看家本领自然也不敢“揽这瓷器活儿”。
陈凯星提到,作为新华社拓展新媒体领域的代表性产品之一,新华社客户端现在的下载量已经突破了1.3亿。“主要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权威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这是我们继承的属性,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有一项创新——是中国最大的党政客户频道集群,目前已经和全国3000多个县市签约,在资本市场可以说成一个故事。”
“一个新媒体首先要通过媒体特征把内容做好。”范洪涛提到的这点就是九派新闻的发展着力所在,“我们希望通过特有的大数据搜索技术与新闻的资源优势结合,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新媒体。”
李嵘与范洪涛持相同观点。他提到,社会为新闻客户端提供了新闻产品,社会对优质新闻的渴望一直都存在。2014年7月22日上线的澎湃新闻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先发的优势,也有运气的成分。在李嵘看来,新闻客户端竞争的最后,还是内容的竞争。“如果你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在大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并准确抓住它,你就可以活得很好。在良性循环、良性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本领,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即使有新的形态出现,你完成了生命周期,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除了内容生产上的加强,交汇点客户端负责人田梅表示,作为《新华日报》的战略产品,纸媒—PC端江苏网—移动端构成了三位一体互为影响的主流媒体的矩阵,与行政资源对接也是交汇点在发展中打造的重要方面。“这是在我们的商业化弱于其他更早的门户网站、商业性媒体时,现在能抓住的一个现有资源,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力量。”
明天会怎样
听到“传统媒体的客户端必死”这个说法,田梅的心里免不了“忐忑”。她觉得,作为媒体人,处在这个时代里,尽管动荡却不乏机会和挑战,那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对于传统媒体创办的客户端,她认为除了媒体自身转型需要的倒逼之外,还有国家战略的需要,需要传统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去占领舆论的主阵地。对于未来,她希望交汇点以时政新闻为主打,做好服务、做好互动,让新闻和服务更加本地化,能够把江苏人和与江苏利益的关联人群牢牢抓住,传递好江苏的好声音。
“我不觉得新媒体很神,传统媒体遇到挑战的时候要思考,我们原来的功能是不是死掉了?如果原来的功能没有死掉,介入移动互联网,如果在移动互联网里发扬光大,就会找到自己新的机遇。”陈凯星说道。
在马金男看来,这个时代依旧是内容生产者的黄金时代,他希望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方向不仅限于新闻客户端,在具备一定实力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传媒方面的投资。比如,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的时候,或者向新媒体拓展的时候,可以更多利用市场的机制,利用媒体的优势资源,结合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一个团队。
新媒体有巧功夫
□记者 任晓宁
用户过亿、技术领先、重金投资、前景可期……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相比,商业化的资讯类客户端从诞生之初就有许多不同之处。那么,在移动新闻这个领域,他们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玩法”?
“高颜值”吸引年轻人
新媒体资讯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数。一些知名的资讯类客户端用户基本都以亿级计算,这是让传统新闻客户端羡慕的数字。
ZAKER,成立5年,全国用户1.61亿;VIVA畅读,成立7年,用户量1.8亿;喜马拉雅,成立3年,活跃用户2.5亿……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资讯客户端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在培养用户方面他们已经领先了一步。
“年轻人比较喜欢轻快的‘颜值’高的客户端。”经过5年的发展,ZAKER总编辑王茜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她发现,这些年轻用户素质也比较高,“90%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70%分布在东部的沿海省份和大中城市。”
喜马拉雅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以“听”为主的平台,喜马拉雅的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对于平台也更为“忠诚”。“我们的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在喜马拉雅收听的时长,已经从最初的30多分钟上升到103分钟。”喜马拉雅总编辑李兴仁谈道,这已经超过一场比赛的时间。
私人订制更懂用户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本质的区别,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客户端,把原来的内容搬到新的平台上面,而在于对用户的分析。”一点资讯总编辑吴晨光用了一首歌、一部电影来比较传统媒体客户端与新媒体客户端的不同,这首歌叫《懂你》,这部电影叫《私人订制》。
新媒体客户端拼的就是“我能更懂你”。在用户的首页里,用户想要什么内容客户端就推送什么内容。同时,新媒体客户端还讲究私人订制,用户可以订制、搜索自己喜欢的频道。在一点资讯平台上,他们会先画一个用户的画像,再给他推送相应的稿子。画像怎么画?用户的地理位置、手机型号以及浏览了什么、点击了什么、转发了什么、分享了什么、收藏了什么,都在一点资讯平台上进行了统计。吴晨光解释说:“这些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对一个用户画像就越来越标准,我们会把文章打上标签,最终把用户的标签和文章的标签进行匹配。”
因为这个用户画像,一点资讯现在已经有了1400万日活用户。“我们要打造一个编辑和算法融合的平台,一个技术和人文联合的平台,而不是纯粹做一个搬运工。”吴晨光这样说。
个性化阅读有活力
在新媒体平台上,内容为本,技术为根,“比如我不是一个时政类新闻的受众,你给我推送一篇时政新闻类的稿件,我可能就不会打开。如果我是一个时尚类的用户,你推送的是时尚类的文章,我可能就会打开。”VIVA畅读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颖认为,智能化的个性推荐“会对内容产生一个很颠覆的过程”。
据韩颖介绍,VIVA畅读将上线一个个性化的阅读功能,使用机器的算法对有相似爱好的读者群进行兴趣推荐。“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而关注这个人推荐的文章,推荐的内容,这可能更受他们喜欢。”韩颖将这个功能称作“社群化阅读”,他希望通过社群,让用户的个性化更加凸显,进而阅读更多的内容。
喜马拉雅也正在推荐的领域耕耘。李兴仁认为,个性化推荐是编辑与机器共同努力的产物。“机器读人,人读机器,编辑和机器可以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他同时强调说,喜马拉雅所有的算法最终都经过精密的人工干预,“不能把苍蝇和老虎一起放进来,经过干预之后,通过机器的算法,结合人工的筛选,才能把好的内容送给用户。”
深耕之后显深度
在数字阅读行业,VIVA畅读深耕了7年之久。从去年开始,VIVA畅读转型做资讯类的客户端,韩颖表示,他们主要想做一个开放式的、社会化的媒体平台,并且希望能去除浮躁,让用户“安安静静在平台上读深度的内容”。在具体做法上,VIVA畅读将从文化领域着手,周一到周日每天会推一个文化栏目。
而深度内容的来源,其实还是传统媒体。“唐朝以胖为美,现在以瘦为美。但是西施在任何时代都是美人,东施在任何时代都成不了美人。”吴晨光说,传统媒体出来做公众号的势力正在崛起,这也印证了人们对好内容的渴求。“新媒体其实给了传统内容更多的表现形式。报纸只能用图文,广播只能用声音,电视是图像和文字,但是到了新媒体,可以用所有的方式传递你的东西,这种传递会把你的表现力表现到淋漓尽致。”
“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永远不会过时,只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把优质内容给更广大的读者看、阅读。”韩颖也谈道,通过优质的平台可以把用户量做得更大,这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可以变现内容。他认为,之后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式可能是与优秀平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建议
新闻客户端可向服务领域进军
邹明(凤凰网总编辑):
假如我不是媒体人,不是专业人士,我的手机上可能用两个新闻客户端就够了,所以其实市场上并不需要太多的客户端。最重要的还是要知道服务对象是谁,大家在这一点上要转换心态,因为服务的对象变了,服务的理念变了,服务功能也变了。
陈朝华(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
新闻客户端入口只会越来越集中。移动端我们做得比较早,可以看出已经有一些变化。新闻客户端过去是一个媒体平台,将来是一个服务平台,是功能叠加的入口。因此要离生活、离消费更近一点,这很重要。现在网民的人口红利已经快要结束了,如何把经济红利进一步做好,是下一步可以考虑的。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
无论是做资讯还是做服务,一定要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做给谁看,你的用户在什么地方。就目前来讲,发展空间也好,商业模式也好,客户端是有瓶颈的。未来新闻客户端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不一定是资讯形态,有可能是一种社区形态,也有可能是话题形态的,但是不要把资讯重贴到我们的新闻上。未来新闻客户端最大的问题是用户获取的问题。用户获取越来越难,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且用户获取的投入也是不断增加的,你停掉几天的投放,下载量马上就下来了,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要真正要明白,我们做的事情是做给谁看的,他真正的需求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一个APP,这是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