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如何“弯道超车”

17.11.2014  11:22

  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即将华丽登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高交会主办单位之一,今年将专设“新能源汽车及车联网专题馆”,围绕“绿色智能,畅行中国”主题,汇集产业龙头企业,展示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和基础设施以及车联网技术和应用。

  对于新能源汽车,老百姓已不再陌生,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药方”之一。近日,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京津冀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方案》明确指出,2014年至2015年,在京津冀地区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共推广20222辆新能源汽车。

  不仅仅是应对空气污染问题,环顾整个全球汽车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这样强调。通过我国产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2014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685辆,同比增长近24倍。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两批的新能源汽车生产4748辆,占10月产量的84%。2014年1至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70万辆,同比增长近5倍。另外,随着车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汽车智慧风劲刮,汽车俨然成为下一个移动智能终端。于是,问题来了,对于我国大而不强的汽车业,究竟该如何搭乘绿色智能“顺风车”,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呢?

  政策护航

  产业进入成长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是一项极为重要、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目标和推广措施,对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和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部署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力度,切实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的突出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指导意见》的发布以及政策措施的逐项实施落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企业订单的迅速增长,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的信心也不断增强,新能源车型将会迅速增加,消费者购车选择也将不断增多。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对我国减少石油对外依赖、降低尾气排放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将极大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目前产业发展已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的阶段。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跟进任务落实情况,推动各项政策按时出台,形成政策合力,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

  记者了解到,我国新能源汽车试点采取的是公共优先、私人跟进、循序渐进的推广模式。2009年我国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在1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根据试点情况,2010年6月扩大到25个城市,同时从中选择6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这种模式是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出行还是靠公共交通,公共交通领域充电设施建设也相对集中,同时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可以提高私人消费信心。”苗圩说道,“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未来私人消费领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通过政策措施的出台和企业的不断参与,将来车型会越来越多,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大,而且通过竞争价格也一定会越走越低,私人消费比重将不断扩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10年全球汽车产业将迎来发展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我国要抓住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新能源技术、智能汽车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加速迈向汽车强国。

  技术待破

  是挑战更是机遇

  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让全球汽车界、IT界人士对未来汽车工业充满想象。可以说,世界汽车强国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以车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显现,而这将极有可能重塑汽车及相关产业。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技术难题,还是车联网面临的技术难题,对于我国产业界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目前我国处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还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新兴领域存在差距等诸多挑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难得的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这样认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相关行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一定突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构建起“三纵三横”矩阵式产业化研发布局,掌握了面向大规模商业化需求的动力电池、车用电机等核心技术。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成组技术、电池管理技术、安全性技术、高比能量体系设计、高比功率体系设计及高循环寿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开发出满足各类新能源汽车需求的驱动电机系统产品。

  “当前,我国正面临汽车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时机,大力推动车联网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陈因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相比国外汽车企业,我国近年来虽然在汽车技术的发展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汽车前沿技术的研发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发展趋势看,汽车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融合体,引领更为深刻的产业变革。我们要把握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通过车联网发展提升我国汽车制造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吴辉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在下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2014年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动力电池企业合计共生产动力电池约1085.14MWH,基本完成了2013年全年的产量。可以预见的是到2015年,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倍。另外,他也表示,新技术体系成动力电池研发热点,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成行业发展趋势。

  据介绍,从技术发展来看,日韩等企业基本以三元、锰酸锂或者其混合材料作为动力电池首选正极材料,而中国大规模的采用磷酸铁锂,虽然磷酸铁锂在安全性上有保障,但是其能量密度低导致汽车续航里程短。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始研发三元材料体系的动力电池,比亚迪研发磷酸铁锰锂,ATL为宝马开发三元的动力电池,力神、中航锂电、万向等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也逐步开始研发三元动力电池,北汽的E150二代也开始转配SK生产的三元动力电池。另外,不少企业也在开发高电压的镍锰酸锂二元材料,以期待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当然,车联网也是汽车业“弯道超车”的抓手。据了解,车联网将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各种“”的信息交互,实现汽车的智能、环保、高效,将极大缓解交通安全、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望彻底改变人类出行模式,重新定义汽车的“DNA”。

  在车联网方面,从2010年到2013年,中国车联网用户数已从5万户增长至50万户;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500万辆,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将接近1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车联网被视为下一个蓝海,已吸引了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驻足跨界。百度将桌面应用迁移至车载终端,并启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计划;阿里巴巴与上汽结盟,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腾讯通过发布首款驾驶伴侣APP和收购地图企业,瞄准汽车O2O终端服务领域。

  其实,BAT只算是新的“入局者”。我国产业界在车联网领域已有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据了解,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智能车载终端、车联网云平台、短距通信、车路协同控制、大数据分析、智能语音识别、动态导航、电子商务模式等方面已经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在传统车载信息服务之外,重点关注利用车联网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等使用性能。如长安汽车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基于车联网的协同式智能安全系统研究与应用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厦门金龙推出了具有初级预测性节油控制的“智驱”系统,可以自动根据道路状况实时调整发动机输出功率,大幅提高燃油效率,并随时提醒驾驶员保持正确的操作,让车辆始终在最佳经济工况下运行,实际节油达到10%以上。另外,在车联网标准体系、车载终端标准、车车通信标准等方面我国产业界也已取得了研究成果。

  业内专家认为,车联网这一新兴产业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需要通过整合式创新来推动其发展。在汽车、通讯、交通运输、IT、安全、金融及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及政产学研的共同参与下,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创新,协同发展,我国车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