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聚力创新,江苏改革发展跃上新“风口”

12.12.2017  08:17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历史章回里,江苏元素、江苏经验、江苏贡献正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不断提供鲜活的样本。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这一美好蓝图,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聚力创新,由此成为江苏发展高扬的旋律、鲜明的主题。

  12月6日,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召开。陈俨 余萍 摄

  聚力创新,大势使然。破除江苏新一轮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创新是迫切之需;拥有167所高校和750多家独立研发机构、70多万研发人员的丰厚科教资源家底,创新是不二之选;经济从“数量追赶期”步入“质量追赶期”,创新也是唯一途径。

  聚力创新,目标卓然。这就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让改革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聚力创新,业绩斐然。世界物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国首现的“不见面审批”、首创“263”环保专项行动……一个个创新发展的大手笔,让江苏发展的步履更加轻盈、稳健。

   产业创新:集聚高端要素,发力高端产业

  今年9月10日,第二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太湖之滨举办,让无锡乃至江苏再次成为全球物联网行业瞩目之地。

  物联网重新定义世界,江苏以一流的平台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弄潮儿”。去年10月,首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成功举办,给无锡带来“雪球效应”:今年上半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197亿元,一大批数十亿和百亿级物联网项目纷纷落户,物联网小镇——雪浪小镇亦惊艳面世。

  放眼江苏全省,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一体两翼、多元发展、辐射江苏全省的物联网产业格局正在形成。目前,“苏字号”在全球近30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布局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主导或参与制定的物联网国际标准多达20项。

  紧抓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把创新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这是集经济大省、科教大省于一身的江苏矢志所在。

  题图:徐工智能化装配车间。郎从柳 摄

  如果说,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那么,雄厚的传统制造业,则是江苏省推动科技创新的现实基础和重要领域。

  江苏实体经济优势突出,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从“引进全球”走向“引领世界”,我们肩负着探索“江苏路径”的使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创新优势取代成本优势,是江苏清晰的创新“路线图”和“任务书”。

  今年12月,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让江苏又一次站到全球高端产业的舞台。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江苏企业,发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优势,以国际化视野在物联网、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领域加大开拓力度,正在走出一条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

  “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大有可为!”江苏省经信委主任谢志成介绍,江苏已初步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812家,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达到2000多家。

  紧紧抓住计算机、互联网从先导性技术变成普适性技术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江苏把握技术发展趋势,顺应市场变化需求,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特别是加强与江苏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把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创新:营造创新生态,释放强大动能

  站在工业4.0时代的“风口”,引领创新的强大动能正在汩汩释放,一股股创新的热流正在江苏不断汇聚。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大院大所对接会、江苏发展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一系列“”向未来的全球性盛会在江苏举办,让世界看到江苏聚力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聚集创新人才——如何把167所高校、190万在校大学生、各类独立研发机构750多家、70多万研发人员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江苏想得更远、谋得更实。

  在苏州,许多企业纷纷在美、德、澳等国设立离岸人才孵化机构;在无锡,瞄准科创领军人才,升级“太湖人才计划”,个体综合扶持最高达1800万元……“人才是聚力创新的核心要素,要舍得下大力气、花大投入。”苏州市经信委主任周伟说。

  9月10日,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开幕。肖勇 邵丹 摄

  打造载体平台——位于繁华路段的镇江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原址是一家宾馆。如今,一间间客房“变身”一家家公司,创业学生入驻,租金、水电网费全免。这个盘活资产发展众创空间的“镇江模式”,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

  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江苏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384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形成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强磁场”。

  突出企业主体——今年起,南通中天科技集团拿出1100万元,重奖“双创”功臣和项目团队。“变‘要我创’为‘我要创’。”集团总裁薛驰介绍,中天科技还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银行”奖励模式,目前已向员工兑现奖励550多万元。

  一个竞争力强、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正在构建——

  成果处置更自主、人员聘用更灵活……去年,江苏省出台科技创新“40条”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唯一性”的新政良策,将“聚力创新”的浪潮愈推愈高;

  今年1月,全国首个融合买卖双方及专业服务机构的第四方市场平台——江苏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南京开张,数万条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信息实现精准匹配推送。

  12月6日,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召开。陈俨 余萍 摄

  统计显示,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研发投入占比达2.6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18.5件,均居全国前列。

   机制创新:“不见面审批”,江苏新名片

  走进镇江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食药监局窗口前有些“冷清”。正忙着审核电子材料的工作人员张驰表示,“食药监‘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7%。线上已累计办理事项920余件,单是执业药师注册就占1/3。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样的场景在江苏已很常见。

  “以后,企业群众办事,和审批部门‘不见面’是原则,‘见面’是例外。”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方伟说,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先行地区,今年以来,江苏省打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升级版”攻坚战。一套以“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为指南的“不见面审批服务体系”正在建立。

  搭平台,“一张网”是“不见面”的前提。今年6月28日,江苏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创下第一个按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建设标准建成的政务服务网、第一个实现政府权力清单“三级四同”全覆盖的政务服务网等4个“全国第一”。截至10月31日,网络访问量1.29亿次,用户注册数246.4万。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堵点”,江苏陆续出台《企业投资相关项目省级部门“不再审批清单》等行政审批改革5张新“清单”。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不见面”审批改革实施方案和事项清单。省市县三级共梳理公布“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37344项。

  重“监管”,彻底地“”,有效地“”。“事前审批简化,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更大。”随着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南京市栖霞区编办主任臧勇强感慨,既要“简政放权”又要“守好底线”,该区统筹利用执法资源,推行网格化管理。

  如今,“不见面审批”办事作为一项普遍性制度,已成为江苏释放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品牌和亮点。

  开办企业平均用时4.7个工作日、投资项目报建审批39.9个工作日……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对江苏“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予以表扬。营商环境3项重要指标调查中,江苏名列第一。江阴市徐霞客镇镇长王光华是见证者,该镇有各类企业2178家,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比例,从2012年的25.1%降至去年的11.9%。

  一个更新的平台正在搭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建军介绍,明年6月底前,将建成江苏全省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渠道,并实现与国家平台对接,推动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共享。 “一次认证、全网通行。”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胥家鸣说,明年将着力同城通办、异地办理,让政府机关内各种部门发的证照之间能真正互认。

   理念创新:践行“两山”思想,强力推进“263”行动

  “我们小时候的蓝天白云、清水绿草又回来了。”走到长江边,十九大代表、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忍不住感慨。作为苏南乡镇发展的亲历者,她见证了发展理念在近几十年中的悄然转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思想,这一年在江苏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加快推动区域创新变革的新引擎。

  初冬,镇江市金山湖景区生长在水中的杉木林美景如画。陈岗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2016年底,“263”行动在江苏声势浩荡地开启: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力求用2-3年时间解决一批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两减”就是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重点,调整江苏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六治”就是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最突出、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六个方面问题,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三提升”就是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水平。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介绍,这一绿色创新行动,在江苏省委、省政府“一把手”推进下展开,江苏省市县层层级级开展明察暗访,设立“263”举报热线,开通“江苏263在行动”微信公众号,并在媒体主动曝光。截至目前,江苏共受理举报线索1584件,曝光突出环境问题5344件。累计约谈公职人员67人次,问责公职人员61人次。

  敢于动真碰硬,让“263”行动得到普遍认可和点赞。11月1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137名责任人被问责。

  “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江苏毫不含糊!

   区域创新:“1+3”功能区战略,重构发展新格局

  12月7日,江苏省发改委印发《泰州市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获批。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意图重构江苏发展新版图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一经提出,便迅速破题。随着江苏省委、省政府聚焦各重点功能区大会的渐次召开,一个江苏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日益明晰——

  扬子江城市群作为江苏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重在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沿海经济带主攻现代海洋经济,是潜在增长极;徐州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省“绿心”,重在打造生态竞争力。

  “‘1+3’重点功能区突破主体功能区以行政区为单元的类型分区局限,形成江苏全省‘一盘棋’的战略共识,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协调发展转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陈雯分析说。

  全新格局,让身在其中的城市一一对标,找到全新定位——

  扬子江城市群缀连的沿江8市,以占江苏全省近一半的面积,创造江苏全省约80%的经济总量,由“一群城市”聚变“一个城市群”,打造“国际范”成为其一致目标。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水网最密集、农业最发达地区。“将生态资源禀赋较为充裕的区域划为一个板块,走绿色发展为本的道路,从跟随者变引领者。”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这样说。

  翻开江苏地图,空间格局犹如竖过来的“π”,一“”,正是近1000公里岸线所在的沿海经济区。凭江临海的南通在重点功能区内身兼双重角色,由此打出“创新牌”“上海牌”两张牌,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争做上海“北大门”。

  今年6月23日,徐州城市总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首次得到国家认可。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徐州正在切换“绿色跑道”,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让“百年煤都蝶变生态新城”。

  “区域内,城市间合作的黏性更大。”无锡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吴虹娟认为,未来随着城市间经济协作、文化交流的深入,各种资源的流动会更加频繁,从而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最优化。

  宁镇扬一体化实质性进展、南北共建园区不断做强、开发江淮生态游同写“水文章”……如火如荼的重点功能区建设,印证了她的观点,大江南北,从没有像现在这般“亲密”。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书写“强富美高”新答卷,这一年,江苏创新发展的时与势、质与量,让我们笃信,在这片有风景、有底蕴、有活力的大地上,一定能不断书写更好、更快、更美的发展华章!

  交汇点记者 杭春燕 付奇

原标题:聚力创新,改革发展跃上新“风口” ——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特别报道(上)

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