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新年味 江苏民众线上线下喜忙新年

07.02.2016  12:12

  猴年的脚步近了,年味越来越浓。今年,人们忙年景致别具一格:人还在异乡,从网上买的年货却早已先你一步飞进家门;线下的年货市场红红火火,让你在“场景式”购物中享受着快乐;而年终忙累了,坐在家里轻轻一点,从APP上完成的私人订制,让你省心又温馨。线下线上忙年,忙出了新鲜,忙出了温情,忙出了浓浓的新年味。

  线上“”年: 年货到家比人快

  2月3日,离春节还有4天,在北京一家研究院工作的黄春就回到老家宜兴陪老母亲忙年。母亲73岁了,一年忙到头,就盼着天南海北的子女们过年团聚呢!早早回家的儿子给了黄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整整一天,黄妈妈始终洋溢着笑脸。

  与往年大包小包年货拎回老家不同的是,黄春今年随身就带了一个背包。“年货比人到得快,早在一周前就让快递小哥送回来啦!”面对街坊邻居询问,黄妈妈赶忙解释说。

  黄妈妈二层小楼上,有一间专门置放年货的房间。推开房门,各种坚果、糖果、糕点、走亲访友的大礼包等应有尽有。黄妈妈说,这些年货都是北京的儿子,南京的女儿快递回去的。“你看,新疆大枣、四川腊肉、北京果脯、德州扒鸡、广式腊肠,全国各地的特产都齐了”。“现在真是方便,鼠标一点什么都能买到,还有人专门送货到家,不像以前置办年货,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到头来也就是那老三样,有钱也买不到哇!”说着说着黄大妈不禁心疼起前几天的快递哥。“快递员抱怨说,他们是按件数拿钱,阿春寄来的3个大包裹每个都有20来斤重,扛得满头大汗。

  在南京工作的张芳菲今年37岁,老家在盐城,如今已在南京安家十多年,但父母兄长仍在老家。过年前,她只要一有空闲就上网淘货,搜罗了天南海北的吃食给家人带回去。台湾的牛轧糖、日本的巧克力、韩国的化妆品、澳洲的维生素、美国的防霾口罩,还有准备给父母安装的净水器……“看看我的淘宝购物车就知道了,太繁杂,幸亏有网络,不用跑超市乱找啦!”父母、哥哥、嫂子、侄女、姑妈……人人都有礼。

  在网上就可以囤好年货,南京著名的民俗专家薛冰说:“以前年货采购是在集市,后来从集市变成了超市,现在又变成了网上淘年货。无论采买方式怎么更迭,但过年家人团聚的意义不会变。

  线下门店:

  洋货贺喜“中国年

  腊月二十四,小年,南京华润苏果江东南路店长郭良英带记者走到曲奇专柜,“这两年年货节,进口曲奇、零食卖得特别好。”记者在收银台边上站了不到5分钟,三拨顾客的手推车里,堆满了包装精美的进口曲奇,“走亲戚时,带上一盒,好看好吃”。

  苏果相关数据统计,如今市民年货采购车里,除了进口曲奇,也堆满了进口的车厘子、红酒、橄榄油、牛肉……苏果助理总经理万伟告诉记者,“这些年,超市里的年货清单一直在变化”。以往超市销售量最高的年货是腊制食品、南北干货、保健品、饼干等,到如今,澳洲牛肉、希腊和西班牙的橄榄油,世界各地的进口水果,都成了新的年货“新星”。

  市民的年货清单悄悄发生着变化。万伟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口商品销量增幅很多,今年至少是50%。”苏果今年备了35吨车厘子,直接从原产地进口,到小年那天“基本卖完了,现在又在加紧补货”。进口红酒的销售量也稳中有升,“以前,国产红酒和进口红酒的比例,一般都是10:1,今年基本是3:1。

  元旦一到,阳历新年开始,每一家超市里的年味,就开始浓烈了,年货摆满了货架。今年,市民采购关注的是:有机、绿色、健康。在万伟的年货采购清单里,吃喝占了大半。万伟和同事飞到全球各地,和生厂商直接谈合作,把全球各地的食物端上了江苏人的春节餐桌上。

  电商对线下各个行业的冲击有目共睹,超市不例外。万伟说,“不妨事,我们有我们的强项。”在万伟看来,作为线下门店,超市最大的优势是“场景式体验”。比如苏果的年货清单里,就会有针对返乡人的“年货套装”,送给小朋友的玩具、长辈的礼盒、自己的行李箱……一应俱全。

  对很多人而言,网购年货,便捷之余,温度不足,而一家人一起去超市采购年货“是一种有温度的仪式”,在南京珠江路开店的王晓军告诉记者,“我这几年过年回家,基本不带东西。一家人一起去超市忙年,才有年味!

  线上定制:

  年年“扫尘”年年新

  中国人讲究干干净净迎新春,扫尘,也成为特有的“忙年”景象之一。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是我国民间所称的“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寓意“除陈布新”。如今,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别样的新春扫尘体验——

  你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手指一点,下载专业保洁公司的手机APP或扫一扫微信服务号,也可以登陆淘宝网、58同城等网站,便可以充分选择,聚焦那些评价优良、信用值高的保洁公司,价格、服务项目一目了然,预约及时。

  “荷兰飞利浦大功率吸尘器,厨房、卫生间高温蒸汽消毒,360度无死角彻底清洁;地面、天花板、灯具、窗帘吸尘;油烟机、灶台无油污;浴缸、龙头花洒、马桶无水垢……”打开一家保洁公司的APP,记者看到了服务内容相关介绍,保洁公司表示,可以通过APP线上点评、客服电话等多渠道反馈意见;如果对服务进行不满意投诉,可以保证24小时内响应,72小时内完成赔付。

  “保洁做的不错,窗明几净,来的居然是位大学生保洁员,做得很卖力,中间没停地做了快5个小时。”新春前夕,南京市民陶女士通过当地淘宝网,找到了当地一家媒体所属保洁服务公司开设的网店,让她吃惊的是,这家公司居然有好几个大学生保洁服务人员,有的还考了相应服务的专业证书,服务质量也让她情不自禁地点赞。

  “我是第一次通过淘宝找保洁,保洁师傅到达很准时,做完还让我验收,没问题才让我签单撤走,挺好。”南京市民石先生去年购买了一套新房,装修并“晾晒”了几个月,按照南京人的习俗,新房装修完成后,第一年的春节必须在新房内过。石先生上网找了一家保洁公司上门做“开荒保洁”,于是有了上面的评价。

  当然,网上的评价也并非一边倒,有保洁公司服务出现瑕疵,也被网友毫不客气地给了差评。线上新体验,就是这么透明。

  “除尘布新”,显然还需要给新家装扮一些应景的鲜花或绿植,别急,同样可以手指轻点或轻点鼠标完成。常年在仙林一些小区外销售鲜花和绿植的张慧敏师傅则告诉记者,附近不少业主都加了他的微信,需要什么鲜花或绿植,微信联系后便会上门送货,“微信转账或支付宝转账都可以。春节前,销量起码涨了三四成。

  线下忙年:

  年夜饭里满“乡愁

  一进入腊月,张芳菲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父母早就进入了忙年倒计时。

  张芳菲的妈妈黄丽兰与共和国同龄,一直保持着那个年代人的忙年传统。“馒头馅儿拌好,腊月十六就把馒头蒸了。”进入腊月,黄丽兰就开始看农历,计算着过年的日子。肉圆、鱼圆、香肠、肥肠、香肚、海蜇、羊肉、鸡鸭、大青鱼……年货一样样由老伴张文章拖回来,亲手制作,等待儿女团聚。

  “我们这儿的馒头很好吃,现在还有人用老的煤炉筒子蒸。”黄丽兰介绍说,半人高的炉子上面叠着好多层笼屉。馅儿总是很早就备好了,一大盆一大盆,有萝卜肉馅、马齿苋菜肉馅、豆沙馅……七大姑八大姨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一边唠家常,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馒头出锅后,黄丽兰把笼屉上的白布一掀,冒着热气的胖嘟嘟的馒头滚到像床那么大的芦柴篾席上。“来年全家的运气,都看年底蒸的馒头好不好了。

  给成家立业后的儿女们备的年货,黄丽兰很是用心。炸肉圆,多少水,多少肉,多少粉,都列了表。“现在不同过去,都要吃得精细。肉圆里肥肉少,为了不柴,就要多放水,还要放些青鱼肉,更嫩!

  除夕前一天,女儿女婿和外孙都要从南京回来。老张用米浆捣成浆糊,准备让女婿贴春联。“图个吉利!”老两口还专程跑了趟银行,换了崭新的百元大钞,给孙子女发发压岁钱。

  “过去经济不宽裕,吃的穿的都紧张,现在真是什么好就准备什么,尽吃尽用。”老张家的年夜饭,一般几天前就准备开了,卤猪耳朵、猪尾巴、猪脚最受欢迎,红烧羊肉、大烧肥肠、萝卜丝子乌是张家的特色菜;鸡鸭鱼肉外,最后一道菜,肯定是青菜豆腐汤。黄丽兰说,青菜豆腐保子女们平安。

  “盼了一整年,其实在家也就待三天,初三又要出发去公婆家。老妈说,给我备了十几样东西带走,有馒头、肉圆、淡菜、对虾、蟹黄、海蜇……每年后备箱都要塞得满满。老妈还特地买了两个冰柜。把这么多东西提前速冻起来,一个给我哥准备,一个给我……”张芳菲很是感慨,这一后备箱的年货,能让人咀嚼一整年,回味一整年。

  母子共忙年: 团聚日里喜气多

  2月4日一大早,从北京回家的黄春就陪着妈妈上街扫货。

  西渚小镇的大街上,年味越来越浓。平日里空旷的广场上,小贩们接连搭起了卖春联卖福字的临时棚子,正红色底的对联挂满了棚子四周,满眼的红色充斥着满满的喜庆,简易的塑料棚也不显简陋,穿着军大衣的摊主热情地招呼着过路驻足的行人。

  黄妈妈坚持每年自己买春联,给自家房门贴的必定是现场写的,待墨汁干了再卷好拿回家,等到年三十的早上用亲自打好的浆糊贴起。黄妈妈说她不爱买那些印刷好的对联,有些拿在手上留了一手金粉,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还是现写出的更“高强”些。买完了春联,黄妈妈带着儿子七拐八拐绕到街尾的一家小店,她是这家烟花爆竹店的老客人。除了自己要放的鞭炮,黄妈妈还顺带买了儿子女儿家的份儿。她指着那大小不一的鞭炮说,年三十晚和年初一的早上要放大的,5000响的,年初五早上就放2000响的就可以了。每到新年,鞭炮声此起彼伏,这噼噼叭叭的响声沸腾起整片土地,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回到家,母子先把楼上楼下里里外外清扫个遍,然后一人涂浆一人贴,把大门、厨房、卧室门上都贴上了春联。“今年咱家是村里最早贴春联的”,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黄妈妈高兴地说。

  2月5日照例是“大采购”。一大早,黄春陪着妈妈逛菜场。一进门,只见菜场里喇叭声、剁肉声、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顾客摩肩接踵。“比北京的菜场热闹多了!”黄春感慨,这年味还是乡下浓!胡萝卜、芹菜、空心菜、青菜、馄饨皮……不一会儿,黄春两只手就拎得满满当当。而黄妈妈拉着一拖车菜已经满头大汗。临出菜场,黄妈妈忽然想起,还有猪蹄没买,这道“发财就手”菜可不能省,赶紧折回,却发现两个肉摊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排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轮到,肉摊老板两手一摊“猪蹄早卖空了”。怎么办?看着疲惫的母亲,黄春灵机一动,赶紧电话南京的妹妹,“回家过年时多带点猪蹄回来。”这道菜终于有了着落,黄妈妈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个下午,两人准备了两大脸盆的什锦菜、两大脸盆的馄饨馅儿料……

  6日,南京的女儿一家也要回来了,忙年又多了帮手,大家一起炒什锦菜、包馄饨、蒸年糕、买新衣,欢欢喜喜迎新年。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唐 悦 朱秀霞

  汪晓霞 宋金萍

编辑:唐娟